首頁

荀子註譯 - 21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21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21頁

朗讀:

48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則、度量、刑闢、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孝弟願慤(1),軥錄疾力(2),以敦比其事業(3),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于刑戮也(4)。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5),陶誕突盜(6),煬悍■暴(7),以偷生反側于亂世之間(8),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其定取捨楛僈(9),是其所以危也。

【註釋】


  

(1)弟(t • @悌):同「悌」。願:《集解》作「原」,據宋浙本改。願:誠實。(2)軥(q • *渠)

錄:又作「拘錄」,通「劬(q • *渠)碌」,勤勞的意思。疾:急切地從事。疾力:拚命用力。(3)敦(du • 9

堆):治。比:通「庀」(p • !匹),治。(4)視:生存。(5)倚:通「奇」。參見28注(3)。(6)陶:

通「■」,《說文》:「■,往來言也。」即傳播流言蜚語。誕:欺騙,說謊。突盜:衝撞強奪。(7)

煬:同「蕩」。(8)反側:輾轉,不安(參見《王制篇》「遁逃反側之民」楊倞注),指違背法度、不

安於位(參見《周禮·匡人》「使無敢反側」注)。(9)楛(g • (古):祖劣(參見113注(1)),此指

用心粗疏草率。僈:同「慢」,怠慢,不在乎。

【譯文】

自然界造就了眾人,都有取得各自生存條件的緣由。思想極其美好,德行極其寬厚,謀慮極其英明,這是天子取得天下的緣由。政令合于法度,措施合乎時宜,料理決斷政事公正,上能順從天子的命令,下能安撫百姓,這是諸侯取得國家的緣由。思想行為美好,當官善於管理,上能順從國君,下能恪守自己的職責,這是士大夫取得田地封邑的緣由。按照法律準則、尺度量器、刑法、地圖戶籍來辦事,即使不懂它們的旨意,也嚴格地遵守具體條文,小心謹慎地不敢刪減或增加,父親將它們傳給兒子,用來扶助王公;所以夏、商、周三代雖然都滅亡了,但政策法制仍然保存着,這是各級官吏取得俸祿的緣由。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老實謹慎,勤勞賣力,以此來從事自己的事業,而不敢懈怠輕慢,這是平民百姓取得豐衣足食、健康長壽而免受刑罰殺戮的緣由。粉飾邪惡的學說,美化奸詐的言論,干怪誕的事,招搖撞騙、強取豪奪,放蕩凶悍、驕橫殘暴,靠這些在混亂的社會之中苟且偷生,不安其位,這是奸邪的人自取危險、恥辱、死亡、刑罰的緣由。他們考慮問題不深入,他們選擇人生道路不謹慎,他們確定自己的取捨時粗疏而漫不經心,這就是他們危亡的原因。

53講:

49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1),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2),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 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3)!」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4),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5),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6);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註釋】

(1)知:通「智」。(2)辨(b • 4n • 辦):通「辯」(辦),治理。(3)賢:勝過。(4)註:投。錯:

通「措」,置。注錯:措置,安排處理。(5)孰:同「熟」。知:通「智」。(6)雅:通「夏」,華夏,

中國(指中原地區)。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