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0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0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06頁

朗讀:

(1)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平陽侯聞之」二句「與上下文不接,且前已言平陽侯馳告丞相、太尉矣,其為重出無疑。」當刪。(2)入:使入,讓……進入。(3)裴回:同「徘徊」。(4)訟:公開。(5)請卒:請求給予兵卒。(6)日餔(bu,陰平不):傍晚。《說文》:「餔:申時食也。」意思是吃下午飯。(「申時」,等於現在下午三時至五時。)。(7)以故:因此。

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1)。朱虛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2),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還,馳入北軍,報太尉。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3),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4)。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復為左丞相。戊辰,徙濟川王王梁,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


  

(1)勞:慰勞。(2)因:憑。(3)分部:分班。(4)笞:古代用鞭子竹板拷打的一種刑罰。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1):「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後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之子(2),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3)。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4),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5),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6),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辭謝。再反(7),然後乘六乘傳(8)。後九月晦日己酉(9),至長安,捨代邸。大臣皆往謁,奉天子璽上代王,共尊為天子。代王數讓,群臣固請,然後聽。

(1)陰謀:秘密策劃。(2)子之:以之為子。按:上文已說「孝惠後宮子」,又說「孝惠皇后無子,取美人子名之」,那麼梁王、淮陽王、常山王都是孝惠之子,只不過不是張皇后之子。諸大臣所以這樣說,是為了誅絕呂氏而製造的借口。(參用梁玉繩說)(3)吾屬:我們這班人。無類:絕種。指被殺光。(4)適:同「嫡」。(5)外家:即外戚。(6)見子:現存的兒子。見,同「現」。(7)反:同「返」。(8)六乘傳:六輛驛車。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傳,驛車。(9)後九月:閏九月。晦日:月末那天。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1)。」乃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2)。有數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3)。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4)?」滕公曰:「出就捨。」捨少府。乃奉天子法駕(5),迎代王於邸。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6)。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7),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8)。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9)。

(1)除宮:清理皇宮。這裡指搜查清除呂氏殘餘。(2)顧:回頭看。麾:同「揮」,意思是揮手示意。掊(fu,付)兵:放下兵器。掊:仆倒。(3)乘輿車:天子所乘坐的一般車駕。(4)將:帶領。安之:到哪兒去。(5)法駕:天子舉行典禮時所乘坐的車駕,也叫金根車。(6)即夕:當天晚上。(7)端門:正門。(8)聽政:處理政事。(9)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所以叫有司。

代王立為天子。二十三年崩,謚為孝文皇帝。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1),故惠帝垂拱(2),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3)。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4),衣食滋殖(5)。

(1)無為:古代道家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漢初「黃老之學」直接承繼、發展了道家的「無為」思想。漢初統治者崇尚無為而治,為政清簡,得以休養生息,奠定了漢世之盛。(2)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無所事事,不費力氣,這裡是頌揚無為而治。(3)晏然:安定的樣子。晏,安。(4)稼穡:泛指農業生產。種植叫稼,收穫叫穡。(5)滋殖:滋長,增加。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孝文本紀第十


  
解惠全 白曉紅譯注

【說明】

這篇本紀記載了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間的種種仁政,讚頌了他寬厚仁愛、謙讓儉樸的品德,刻畫出一個完美賢聖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這篇本紀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記錄了許多文帝的詔書,「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託諸空言者比也。」(《史記評議》)以此直透核心,表現文帝的賢德。這些詔書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一方面反映出文帝仁愛的內心世界和儉樸的思想品格。而後者更能感染打動讀者。如廢除連坐法和肉刑的兩個詔令,就體現了文帝不株連無辜、不摧殘肉體的人道精神。再如遣列侯之國、罷衛將軍軍等詔令,以及遺詔,都貫穿著文帝不勞苦百姓和節省財力的用心。詔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現,口吻真實,感情誠摯,說得入情入理,對於展現文帝「專務以德化民」的內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這篇本紀沒有扣人心弦的緊張情節和場面,作者只是用舒緩的語調,按照年代順序選擇關鍵事件娓娓道來,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同時也飽含了作者對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嚮往之情。如一開始描寫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過程中,表現了他的周詳慎重和謙讓。又如寫緹縈(tiying,提營)上書救父,寫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對南越王、吳王劉濞等人的以德報怨,對匈奴的或戰或和,既強硬又不失靈活等等,都表現了文帝的仁愛、寬厚和以國家、百姓的安寧為重。在這篇本紀的結尾,作者還巧妙地用景帝之詔,群臣之議,以「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大於孝文皇帝」表現了司馬遷讚頌之情;本紀最後,作者滿懷深情地發出了「廩廩向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的感歎。
漢文帝與其子景帝兩代在舊史上並稱為文景之治,他提倡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戰亂之後,這些對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他的仁厚、儉樸,截然不同於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太史公對他的褒揚,也正是這種思想感情的反映。


【譯文】

孝文皇帝劉恆,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兒子,即八個兒子中的第四個。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天,打敗了陳豨(x□,希)叛軍,平定了代地,劉恆被立為代王,建都中都。他是薄太后所生。在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呂後八年(前180)七月,呂後去世。九月,呂氏家族的呂產等企圖作亂,危害劉氏天下,大臣們共同誅滅了諸呂,商議迎立代王為皇帝,詳細情況記載在《呂太后本紀》中。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