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羅馬帝國興亡史 - 138 / 319
西洋古代史類 / 吉本 / 本書目錄
  

羅馬帝國興亡史

第138頁 / 共319頁。

 大小:

 第138頁

朗讀:

當人民得知尤利安的卑賤的繼位者斷送了當年伽勒裡烏斯一戰而勝取得的五個省份,並毫不知恥地把東部諸省的重要城市、最堅強的堡壘尼西比斯都拱手奉獻給了野蠻人,心中無不充滿震驚和悲傷、憤怒和恐懼。一個深刻和危險的問題,在公眾信念已變得和公眾的安全不能相容的時候,人民還應不應該堅持那種信念,在人民的談話中不時引起激烈的爭論,更有些人抱著一種希望,相信皇帝會玩弄一次光輝愛國主義的背信棄義的活動,以為自己的貪生怕死的行徑贖罪。羅馬元老院的頑強精神一向拒不承認羅馬軍隊在被敵人俘虜後會被迫接受不平等的條款,如果為了維護帝國的尊嚴確有必要將一位有罪的將軍交給野蠻人去處置,約維安手下的臣民中絶大多數都將接受古代的先例,欣然默許。

但這位皇帝,無論他在憲法上的權力應有何種限制,他卻是這個國家的法律和軍隊的絶對主人,當初迫使他簽訂和約的動力現在照樣逼迫他履行協議。他一心急於犧牲掉幾個省以換取帝國的安全,而那些可尊敬的宗教和榮譽的名稱全不過用來掩蓋約維安內心的恐懼和他的野心而已。儘管尼西比斯居民理所當然地一再請求他住下,謹慎和體面都不容許這位皇帝住進尼西比斯的皇宮;在他到達的第二天早晨,波斯的特使賓涅塞斯便進入了皇宮,從閣樓上揚起了偉大國王的旗號,並以他的名義宣佈不服從者將處以流放或苦役的殘酷刑罰的條例。在這個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之前,還一直唯願他們的君王能保衛他們的尼西比斯的絶大部分市民這時都匍伏在他的腳下。


  

他們懇求他不要拋棄他們,或至少不要把這個忠誠的殖民區就這樣交給盛怒之下的野蠻人的暴君,他由於曾在尼西比斯的城下連續三次進攻受挫已氣得快發瘋了。

他們仍然有武器,也有勇氣,逐出入侵他們國家的敵寇,他們只求皇帝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進行自衛,一旦他們獲得獨立自主能力,他們仍會懇請恩准作為他的臣民。他們的慷慨陳詞,他們的合情合理的言論和眼淚全都無濟於事,約維安顯得有些語無倫次地一味強調他已發過誓,無法更改;當他帶著幾分勉強接受下一頂金王冠的禮物時,市民們完全看清一切已決無希望,他們的一個代表敘瓦努斯忍不住叫道,「啊,皇帝陛下,但願您統治下的所有城市都會這樣為您加冕!」在短短的幾周時間內約維安便儼然擺出了君主的架子,他對自由十分反感,對真理更是厭惡;根據他的推斷,人民的不滿情緒可能使他們投向波斯政府,因而他發佈了一項敕令,限所有的人在三天之內離開這座城市,否則將被處以死刑。阿米阿努斯曾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當時普遍感到萬分絶望的情景,彷彿一切都是他以無比同情的眼光親眼所見。

年輕的戰士們懷着憤怒和悲傷的心情離開了他們曾全力保衛的城池;哀悼死者的人們來到兒子或丈夫的墳前最後揮灑幾滴告別的眼淚,他們眼看便將落入野蠻的新主人手中慘遭褻瀆了。

上年紀的人親吻他們家的門檻,抓住自己的屋門不放,因為就在這裡他們曾度過他們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大路上擠滿了悽悽惶惶的人群,在這人人難逃的災難中,什麼地位高低、男女之別、長幼之分,全都不復存在了。

每個人都盡最大力量要帶走可以帶走的自己的家產,但由於不可能馬上弄到足夠的馬匹或車輛,他們還是不得不把絶大多數的值錢的家產都扔下。

約維安的無動于衷的冷酷似乎更加重了這些不幸的逃亡者的苦難。他們終於在阿彌達新建的住處獃下了;這座新興的城市現在由於這數量可觀的大批殖民者的來臨而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光輝,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首府。對於辛加拉和摩爾人的城堡,皇帝也下達了同樣的疏散命令,同時下令將底格里斯河以東五省歸還波斯。

沙普爾對這次勝利所帶來的榮譽和果實十分高興;而這次屈辱性的議和則被正當地視為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折點。

在約維安以前的統治者有時也曾放棄過對一些邊遠的、無利可圖省份的主權;但自從建立羅馬城以來,羅馬的守護神,守衛着共和國疆界的護界神,還從未曾在進逼的敵人的戰刀的威脅下後退過。

尤利安之死及其反響約維安在履行了人民的呼聲几乎要迫使他違反的協議之後,他匆匆離開了這迫使他蒙受羞辱的地方,帶著他的全部朝臣,前往安條克去享受奢侈的生活。他完全沒有考慮宗教熱情的巨大力量,只是從人性和感激的思想出發,向已死的君王遺體表示了最後的一次尊崇;因為失去親人而真正十分痛苦的普羅科皮烏斯,在要讓他護送靈柩的冠冕堂皇的藉口之下免去了他對軍事上的指揮權。


  
尤利安的遺體被從尼西比斯運到塔爾蘇斯,一路行進緩慢,共用了15天時間,在隊伍走過東部各城市的時候,同時受到敵對兩派的痛心的哀悼和破口大罵。異教徒早已把他們的這位可愛的英雄歸入由於他的力量才得以享受人間香火的眾神之列,而基督教徒們的咒罵聲則直將這位背教者的靈魂追入地獄,將他的軀體送入墳墓。一派人痛心他們的祭壇將面臨毀滅,而另一派人則歡慶可喜教會又將獲得解放。基督教徒們用傲慢的含糊的曲調歡呼,早就懸在尤利安的頭上的神聖的復仇之劍終於落了下來。

他們宣揚說,這位暴君之死,就在他在底格里斯河對岸嚥氣的時候,埃及、敘利亞以及卡帕多西亞的聖徒們就已得到了神的啟示;他們還不承認他是死於波斯人的箭下,卻說這一英雄壯舉乃是出自某位不為人知一心向主的凡人或神人之手。這個極欠考慮的論斷卻立即被不懷好意或出於輕信的敵對派接了過去,他們有的盲目地跟着喊叫,有的公然斷言,教會的領導人指使並領導了這次出於宗教狂熱的謀殺活動。尤利安死去十六、七年以後,利巴紐斯還在他呈提奧多西烏斯皇帝的一篇公開文告中,嚴肅而激烈地提出這項指控。他的懷疑並沒有事實根據或理論根據,我們也只能因這位安條克的詭辯家對他的死去已久的朋友所表現的一片赤誠表示欽佩而已。

按照古老的習俗,羅馬人在舉行葬禮以及祝捷大會時,讚美聲應用一些諷刺和嘲笑聲加以沖淡,在盛大的表現生者或死者榮耀的慶典上,也應將他們的缺點暴露于世人眼前。

這一習俗在尤利安的葬禮上可是充分體現出來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