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
1910)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一生著述頗豐。他擅長使用幽默和諷刺,針砭時弊時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其創作將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和諧地統一。他的作品對後來的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獃板的生活環境,作出了種種冒險經歷。
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在主日學校裡,他拿出賣刷牆特權時得到的財寶換來的條子去領取新本《聖經》,結果當有位太太考問他《聖經》內容時,他卻答得牛頭不對馬嘴,引得大家瞠目結舌。當他和貝基的關係出現「危機」時,“於是,湯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
翻過小山,走到很遠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學校了。”
小說第二章中有關出讓刷牆權的那段描寫充分展現出湯姆具有傑出的領導才能。本不知不覺地自願成了湯姆的「俘虜」,他不僅替湯姆刷牆,而且為了能刷上牆,連自己的蘋果也賠上了。當孩子們搶着刷牆時,湯姆卻暗自高興。
在第二十三章,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勇敢地站出來作證,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體現出湯姆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優秀品格。
馬克·吐溫在描寫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兒童時並沒有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畫上,而是按照兒童的天性發展,對兒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較深層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當哈克請求湯姆讓他「入伙」一起當強盜時,湯姆說:“總的說來,
強盜比海盜格調要高,在許多國家,強盜算是上流人當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類的人。”儘管這些見解出自兒童之口,
但它卻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給兒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兒童所能思考的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小說雖是為兒童寫的,但它又是本寫給一切人看的高級兒童讀物。正如馬克·吐溫在原序中寫道:「寫這本小說,我主要是為了娛樂孩子們,但我希望大人們不要因為這是本小孩看的書就將它束之高閣。」因為閲讀這本小說能讓「成年人從中想起當年的他們自己,那時的情感、思想、言談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作法。」
曹曉紅 于曉光
序
這本小說裡的冒險故事確曾發生過。其中,有一兩件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另外一些都是我少年時的同學們的。湯姆和哈克·費恩這兩個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所不同的是:
湯姆是我認識的三個孩子的化身,是多個人物的混合體。
書中述及的一些迷信,稀奇古怪。三四十年前,在西部的孩子們和奴隷們當中,它們甚為流行。
我寫這本小說主要是為了娛樂孩子們,但我也希望大人們不要因為這是本兒童讀的書就將它束之高閣。
此外,我還試圖想讓那些成年人從書中想起當年的他們,那時的情感、思想、言談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作法。
是為序。
1876年作者于哈特福德
第
01章 湯姆耍鬥,東躲西藏
「湯姆!」
沒人答應。
「湯姆!」
又沒人答應。
「這孩子到底怎麼啦,我真搞不懂?你這個湯姆!」
還是沒有人答應。
這老太太拉低眼鏡從鏡片上方朝房間看了看,然後她又抬高眼鏡從鏡片下面看。她很少或者乾脆說她從來沒戴正眼鏡來找像一個小男孩這樣小的東西。這副眼鏡是很考究的,也是她的驕傲,她配這副眼鏡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裝飾」,為了「漂亮」。她看東西時,即使戴上兩片爐子蓋也照樣看得一清二楚。她茫然不知所措地愣了一會兒。然後雖然不是凶神惡煞般,但嗓門高得讓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她說:
「好,我發誓如果我抓住你,我就——」
她話沒有說完,因為這時她正彎腰用掃把往床下猛搗,每搗一下,她需要停下來換口氣。結果,只搗出來一隻貓。
「我還從沒有見過這麼令人吃驚的孩子!」
她走到敞開的門口,站在那裡朝滿園子的西紅柿藤和吉普遜草叢中看,想找到湯姆,可還是沒有。於是她亮開嗓子朝遠處,高聲喊到:
「湯姆呀,湯姆!」
這時在她身後傳來一聲輕微的響聲,她轉身一把抓住了一個小男孩的短外套的衣角,他想跑都跑不掉了。
「嘿!我早該想到那個壁櫥,你躲在那裡幹什麼?」
「沒幹什麼。」
「沒幹什麼?!瞧你那雙手,再看你那張嘴,還有那渾身是什麼?」
「我不知道,姨媽。」
「哎,我知道,那是蜜餞——對,就是。我已跟你講過有四十遍了,不要動我的蜜餞,否則我就扒你的皮。把鞭子遞給我。」
鞭子在空中晃悠——情況萬分緊急。
「不得了!瞧你身後是什麼,姨媽!」
老太太以為有危險,急忙撩起裙子,轉過身去。湯姆撥腿就逃,頃刻他爬過高高的木柵欄,一轉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