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
75),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76)。力少則易使以義(
77),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併進而歸命天子(
78),雖在細民(
79),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製(
80),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81)。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
82),為徙其侯國(
83),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
84);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
85),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
86),下無倍畔之心(
87),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
88),柴奇、開章不計不萌(
89),細民鄉善(
90),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
91),植遺腹(
92),朝委裘(
93),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後世誦聖。壹動而五業附(
94),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95)?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96)。一脛之大幾如要(
97),一指之大幾如股(
98),平居不可屈信(
99),一二指搐(
100),身慮亡聊(
101)。失今不治,必為錮疾(
102),後雖有扁鵲(
103),不能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104)。元王之子(
105),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
106),從弟之子也。惠王之子(
107),親兄子也;今之王者(
108),兄子之子也。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
109),疏者或制大權以偪天子(
110),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111)。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漢書·賈誼傳》
建立的諸侯國過于強大,必然形成中央與諸侯相疑忌的形勢,諸侯已多次遭受這種局面的禍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諸侯叛亂的傷害,實在不是穩固中央政權、保全諸侯王國的辦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親弟弟謀作「東帝」,或者有親兄之子發兵西向,眼下吳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來了。皇帝正當壯年,行事得宜,沒有過失,對那些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況還有一個最大的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那些大諸侯國的國君年紀尚幼,朝廷給他們設置的太傅和丞相,還正掌握著大權。數年之後,這些諸侯王大多將成年,血氣方剛,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會以身體有病為由被解職,於是諸侯國中從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會全部安插諸侯王的親信,像這樣,同淮南王、濟北王的行為還有什麼兩樣呢?到那時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堯舜再世也沒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