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6),以愚黔首(
37)。墮名城(
38),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
39),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
40),因河為津(
41),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2)!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43)。然而陳涉(
44),甕牖繩樞之子(
45),甿隷之人(
46),而遷徙之徙(
47),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48),陶朱、猗頓之富(
49);躡足行伍之間(
50),而崛起什伯之中(
51),率罷散之卒(
52),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53),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
54),非銑于句戟長鎩也(
55);適戍之眾(
56),非抗于九國之師(
57);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58)。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59),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
60),招八州而朝同列(
61),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 難而七廟墮(
6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選自百衲本《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孝公憑據崤山和函谷關那樣險固的關隘,又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窺探東周王朝的虛實,懷有席捲天下、包舉四方、囊括四海、吞併八荒之地的野心。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規制度,鼓勵農民種田和織布,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武器裝備;對外推行連橫政策,使諸侯之間互相爭鬥。於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王繼承祖上的事業,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併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東面佔據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勢險要的州郡。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子都聰明、忠誠、講信用,對人寬厚而友愛,尊重賢士,相約用合縱來離散秦國的連橫,聯合了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國的兵力。於是,東方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班人替他們出謀獻策,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班人替他們互通消息,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班人替他們統帥軍隊,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後方,率領萬大軍,逼臨函谷關進攻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入境,但九國的將士徘徊猶豫,結果逃之夭夭而不敢進擊。秦國既未丟失土地、又不化費兵力,而各諸侯國已陷入了困境。於是合縱離散,盟約解除,各國爭着割讓土地去討好秦國。秦國有餘力控制並利用各國諸侯的弱點,追逐逃亡、失敗的各國士兵,被殺的人多達百萬,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秦國乘着勝利的機會,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國的河山,迫使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