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頁
白居易,季庚之子,始生未能言,默識之無二字,乳媼試之,能百指而不誤。間日複試之,亦然。既能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掌貢闈,居易求試,一舉擢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習性相近遠、求玄珠、斬白蛇等賦,為時楷式,新進士競相傳于京師矣。會憲宗新即位,始用為翰林學士。(出元禎《長慶集序》)
【譯文】
白居易是白季庚的兒子,他剛生下來不久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能預設「之無」二字,乳母考他,他能夠準確地用手指認百次而不出現錯誤。隔一天再考他,仍然一樣。會說話以後,他讀書非常用功,與別的孩子不一樣。五歲時就學懂聲調韻腳,十五歲就能作詩賦。二十七歲被推薦參加考取進士。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科舉考試,白居易一舉便被錄取。第二年,選拔官員他又被錄取。從此他作了《性相近遠》、《求玄珠》、《斬白蛇》等賦,均成為當時的典範文章。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爭着傳抄他的文章。憲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崔鉉
魏公崔相鉉,元略之子也。為童兒時,隨父訪于韓公滉。滉見而憐之。父曰:「此子爾來詩道頗長。」滉乃指駕上鷹令詠焉。遂命箋筆,略無佇思,於是進曰:「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縧人。」滉益奇之。嘆曰:「此兒可謂前程萬里也。」大曆三年,侍郎崔郾下及第,果久居廊廟,三擁節旄。大中咸通之中,時推清名重德。宣宗皇帝常朝罷,謂侍臣曰:「崔鉉真貴人,裴休真措大。」初李石鎮江陵,闢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既入京,登上第,俄升翰苑。李未離荊渚,崔既秉鈞衡,李乃馳箋賀之曰:「某早拜光塵,叨承眷與,深蒙異分,屢接清言。幸曾顧于厚恩,俯見循于末契。去載分麾南楚,拜節西秦。思賢方詠于嘉魚,棲止實慚于威鳳。賓筵初啟,曾陪樽俎之歡。將幕未移,已存陶鎔之下。光生鄰部,喜溢轅門。豈唯九土獲安,斯亦一方多幸。」乃掌記李騭之詞也,于今播于眾口。(出《南楚新聞》)
【譯文】
魏公宰相崔鉉是崔元略的兒子,他小時候跟他父親去拜訪韓滉,韓滉見了很喜歡他。他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能力有很大進步。」韓滉便指着架上的鷹叫他歌詠。崔鉉接過紙筆,不加思索,很快就寫完了。他的詩是:「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縧人。」韓滉更加驚奇,感嘆着說:「這個孩子可以說是有萬里前程啊!」大曆三年崔鉉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時被錄取。果然長期在朝廷當官,多次擔任重要職務。大中咸通年間,很注重官員的才能品德。宣宗皇帝上朝回來對宦官說:「崔鉉真貴人,裴休真貧寒。」當初李石鎮守江陵時,召募崔鉉為士兵。崔鉉拂袖而去,來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不久成為翰林學士。李石一直沒有離開江陵,崔鉉執掌評量人才的權力以後,李石寫信向他祝賀說:「我早就目睹了你的風采,承蒙你的熱心照顧,深受你的特殊關懷。昔日同你多次清談,有幸得到你的厚恩,低頭就想起我們的情誼。如今我仍在江陵,你卻去了京城。思賢方詠于嘉魚,棲止實慚于威鳳。當初在酒宴上,曾陪着你暢快地喝酒。將幕未移,已存陶鎔之下,光生鄰部,喜溢轅門。豈唯九土獲安,斯亦一方多幸。」這是掌記李騭記載下來的,如今已經過眾口傳播開來。
李琪
李琪名族也,父敬,唐廣明中佐王鐸滑州幕。琪生而敏異,十歲通六籍。遂博覽文史。如寤宿習。十三,詞賦詩頌,大為時賢親賞。府帥王鐸聞而異之。然每見所作。亦有疑志。鐸嘗留其父敬及幕府帥飲,密遣人以漢祖三傑賦題試之,俟畢持去。賦尾云:「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所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鐸駭曰:「此兒大器也。」將欲發其文價,乃以賦示坐客,一席稱獎。他日總角謁鐸,鐸顧曰:「適蜀中詔到,用夏州拓跋思恭為京北收復都統,可作一詩否?」即秉筆立制云:「飛騎經巴棧,鴻恩及夏台。將從上天去,人自日邊來。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輦回。早平關右賊,莫待詔書催。」鐸益奇之,因執琪手曰:「此真鳳毛也。」時年十四歲。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間為詩賦。唐僖宗再幸梁洋,竊賦云:「哀痛不下詔,登封誰上書。」至昭宗廟。聯中科第。又忽忽不樂,恨未得轉四體,為訓誥之語。及梁祖受禪,琪始自前殿中侍御史,擢翰林學士。(出《李琪集序》)
【譯文】
李琪是豪門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李敬是唐朝廣明中佐滑州王鐸的參謀。李琪生下來就特別聰明,十歲就懂了詩書禮樂春秋「六經」,然後又博覽文史群書,無論是睡覺和休息的時候都不忘學。十三歲的時候所作的詞賦詩頌,就得到親戚朋友的讚賞。府帥王鐸聽到後感到奇怪,每次看到李琪的詩作,都抱有懷疑。王鐸曾經留下李琪的父親在府內喝酒,暗中派人以「漢高祖手下三傑」為題目去考試李琪作賦。等到李琪作完了,拿回來交給王鐸,賦的末尾寫道:「得到人才就昌盛,不是賢士不要與之共事。像三國」一龍三友「一樣的朋友非常珍貴,如鼎足一樣支撐局面的大臣要格外器重。項羽之所以失敗滅亡,主要是有范增而不用。」王鐸驚奇地說:「這個孩子能成為大器啊!」想要抬高他的文章的聲價,便將他作的賦拿給座上的官員客人們看,大家全都稱讚誇獎。有一天李琪去拜見王鐸,王鐸看著他說:「正好蜀中的公文到了,任用夏州拓跋思恭為京北收復都統。你能以此為題材寫一首詩嗎?」李琪拿過筆立即寫成一首詩:「飛騎經巴棧,鴻恩及夏台。將從天上去。人自日邊來。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輦回。早平關右賊,莫待詔書催。」王鐸更加驚奇,握著李琪的手說:「你真是少有的人才啊!」這時李琪才十四歲。第二年,他母親死了,他家搬到青齊一帶居住。他燒米糠和木柴照明,將夜間當作白天,看書數千卷,同時寫了不少詩賦。唐僖宗再次巡視梁洋時,李琪私下寫了一篇賦說:「哀痛不下詔,登封誰上書。」到昭宗時,李琪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過後他又忽然不高興了,恨自己沒有分別用四種字型書寫訓導文章和詔書等考試文章。等到後樑的太祖皇帝接受皇位時,李琪從前殿中侍御史,提拔為翰林學士。
劉神童
劉神童者,昭宗朝以鄉薦擢第,時年六歲矣。帝召于便殿複試之,神童朗諷經書,初無微誤,帝大稱,因掇禦盤果實賜之。左右侍臣,俱有羡色。故都官鄭谷贈之詩曰:「習讀在前生,僧譚足可明。還家雖解苦(明抄本苦作喜),登第未知榮。時果曾沾賜,春關不任情。燈前猶惡臥,囈語誦書聲。」(出《鄭谷詩集》)
【譯文】
劉神童在昭宗當皇帝的時候,經推薦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當時只有六歲。皇帝將他叫到偏殿複試,他背誦經典著作沒有一點差錯。皇帝大為稱賞,拿禦盤中的水果給他吃,左右的官員均流露出羡慕的神色。都官鄭谷贈詩說:「習讀在前生,僧譚足可明。還家雖解苦,登第未知榮。時果曾沾賜,春關不任情。燈前獨惡臥,囈語誦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