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隋開皇年中,和尚澄空,年齡才二十歲。誓願在晉陽汾西鑄一個鐵像,高七十尺,籌集金炭,籌備費用,準備了二十年,準備好了,於是向遠近廣告要建造,大集賢人,然後選好日子造像。等到煙焰滅息了,開爐之後,那個像沒有鑄成。澄空就深深地自責,磕頭懺悔,又堅守前面的誓約,再商量鑄造,他精心勤懇不畏艱苦,又三十年,用費又準備齊了,則又造像,等到打開爐,那個鑄像又沒有成功。澄空於是呼天求地,叩頭請罪,更加受到貶挫。而自己更加勤勉,又過了二十年,又準備了齊備,然後又選日子,再造佛像,等到到了日期,澄空就隻身登上爐頂,百尺高絶之處,揚聲對觀看的人說:「吾年少發誓願,鑄造大佛,今已荒廢多年,如果今天和以前一樣,我也沒臉面見大眾了。我今天等着開爐,想要捨命于金液之中,一是來謝罪于各個神佛,一是向大家的好心表示誠心的感謝。如果大像圓滿鑄成,以後五十年,我當為它修建重閣。」當時圍觀的人上萬,都號哭勸止他,而澄空不聽,不一會金液注射,強光閃爍,澄空於是揮手辭謝,象飛鳥一樣跳進去了。等到開爐,鐵像莊嚴端妙,眉發齊備。從此并州人準備為他築起閣子,而佛身洪大,功用也極廣,不是有特殊功力,不能建造。唐朝開元初年。李皓為太原軍節度使。出遊,因而仰視鐵像而嘆息說:「象這樣的好相貌,而被風日侵蝕,痛心啊!」於是就出百萬串錢,一年之內,而重閣建成,至今北都稱它是平等閣的就是。從僧死像成日一直到李皓正好五十年,用佛法推論,那麼李皓難道是澄空的後身啦!
釋慧侃
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侃,曲阿人也,靈通幽顯,世莫識之。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見立像,不敢輒坐,勸人造像,唯作坐者。後往嶺南,修禪法,大有悟解。住棲霞時,嘗往揚都湯偲法師,偲異禮接之。將還山,偲請現神力。侃即從窗中出臂,解齊熙寺佛殿上額,因語偲云:「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故吾所不為耳。」大業元年,終於大歸善寺。初侃終日,以三衣還眾僧:「吾今死去,徒眾好住。」便還房內。大眾驚起追之,乃見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就而撼之,鏘然不散。(出《法苑珠林》)
【譯文】
隋朝蔣州大歸善寺釋慧侃,是曲阿人。通神靈而顯鬼神,世人沒有不認識他的。而仰敬尊像,敬事如同真佛一樣,每次看見立像,總是不敢一坐,並勸別人建造佛像,只要作坐像。後去嶺南,修行禪法,大有提高。住在棲霞時,曾經去揚都拜見湯偲法師,偲法師用特殊的禮儀接待了他。將要回山,偲法師請他現神力,慧偲就從窗中伸出胳膊,解開齊熙寺佛殿上額。於是告訴偲法師說:「世人沒有遠見卓識,看見了都驚異,所以我不去做了。」大業元年,死在大歸善寺。當初慧侃死之前,把三衣還給眾僧說:「我將要死去,你們要好好活着。」便回房內。大家驚起而追趕他,就看見房中一具白骨,盤坐床上,上前搖動他,鏘然而不散動。
釋道積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積,河東安邑縣人也。博通經教,洞明玄旨,河東英俊,莫與同風。先是沙門寶澄于普濟寺創營大像百丈,功願未終而卒。耆艾請積繼之,積受眾勤請,廣行緣化,槐檀十遷,而大像成就,道俗慶賴,感徹人天。初積受請之夕,夢二獅子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不絶,既寤嘆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無滯,寶珠自湧,又喻檀施不窮。冥(「冥」原作「宜」,據《法苑珠林》六三改。)運潛符,徵效斯在。」即命工匠,圖所夢于彌勒大像前,今猶存焉。其寺在蒲阪之陽,高爽華敞,東臨州裡,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岩廊四合,上方下院,赫奕相臨,園磑田蔬,周環俯就,佛事隆盛,咸積之功焉。(出《法苑珠林》)
【譯文】
唐朝蒲州普濟寺的釋道積,是河東安邑縣人。精通經教,領會玄旨,河東的才子,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先前是僧人寶澄在普濟寺創建百丈的大像,功願沒完成而死。耆艾請求道積繼續他的事業,道積接受大家懇切的請求,廣泛化緣,收集了上千的槐木和檀木,而大像建成,道家俗眾共同慶賀,感動了人天。當初道積接受請求的那天晚上,夢見了兩個獅子在大像側,連吐明珠,相接不斷。於是醒了感嘆說:「獸王自在,那麼標志著法流沒有停止,自湧寶珠,又象徵著檀主們施捨不斷。是冥間暗送徵兆,驗證成效就在這裡。」就讓工匠,在彌勒大像前畫上自己所夢見的,現在還保存着。那個寺在蒲阪的南面,高大寬敞,東面臨州裡,南面望着河山。像設三層,四下岩廊,上院下院。交相輝映,善男信女送來的果品,環繞周圍,佛事隆重,都是道積的功勞。
釋法誠
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雍州萬年縣人,事沙門僧和為師。和亦鄉族之所推奉,曾有人欲害和,夜詣門,見房內猛火,騰焰升帳,遂即追悔。誠奉佩訓勖,常誦法華,翹心奉行,朝夕無懈。夢感普賢,勸書大教,既悟,即入淨行道。重村工匠,令書八部般若,香台寶軸,莊嚴成就。又于寺南橫嶺,造華嚴堂,鑿山堙塹,列棟連甍,前對重巒,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煙虹,實奇觀也。弘文館學士張孝靜者,善於書翰,誠乃請孝靜寫藏經,齋潔勤拳。大致感應,靈禽異獸,馴擾精廬。貞觀十四年,忽謂侍者曰:「諸行無常,法緣有竭,九品往生,斯言驗矣。吾今去世,汝無憂惱。」言畢,口光燭于楹,奄然而化。(出《高僧傳》)
【譯文】
終南山悟真寺的和尚法誠,是雍州萬年縣人,拜僧人和為師,和也受到鄉族人的推崇。曾經有人想要害和,夜裡進門,看見房內大火,煙騰升入帳中,然後就後悔了。法誠心敬奉佩訓的勉勵。常常誦讀法華經,忠心奉行,早晚不懈怠。感動了普賢,夢見勸他寫大教,醒來後,就誠心行道,大請工匠,讓他寫八部般若經,築香台寶軸,莊嚴而成。又在寺南的橫嶺上,建造了華嚴堂,鑿山堵澗,列棟連脊,前對重巒,右臨斜谷。雲霧繚繞,下視煙虹,的確是奇景。弘文館學士張孝靜,善於書寫,法誠就請孝靜寫藏經,齋戒潔淨勤奮懇切,大受感應,靈禽異獸在精舍周圍十分馴服。貞觀十四年,忽然對侍者說:「各種行為無定,法緣有盡,九品往生這話靈驗了。我現在去逝,你不要憂愁煩惱。」說完,口中發光照在柱子上,默默而死。
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
張法義 王弘之 崔義起妻 襄陽老姥 普賢社 李治 王乙 鉗耳含光 席豫 裴休 牙將子
張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