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中 - 92 / 159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中

第92頁 / 共159頁。

 大小:

 第92頁

朗讀:

中間二聯即話舊。離別久遠,年頭長,經歷多,千頭萬緒從何說起?那紛亂的年代,寫一封告囑親友珍重的書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該說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說起來,那一件件一樁樁都夠淒涼的,教人聽不下去,可說的事卻又太少了。就說熟人吧。當年離別時的孩子,如今都已長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從前的親戚朋友卻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傷。這四句,乍一讀似乎是話舊只開了頭;稍咀嚼,確乎道盡種種往事。親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說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誠如近人俞陛雲所說:「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動。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詩境淺說》)正因為寫得真切,所以讀來親切,容易同感共鳴,也就無庸贅辭。

末聯歸結到話別,其實也是話舊。不是嗎?明天一清早,詩人又將孤零零地乘船離別了。想起那黃河邊,橋頭下,親友搭起餞飲的青色幔亭,又要見到當年離別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別的新愁,其實是勾起往事的舊愁;明朝餞別的苦酒,怎比今晚歡聚的快酒;所以送別不如不送,是謂「愁見」。這兩句結束了話舊,也等於在告別,有不盡惜別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從「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結,在重逢和再別之間,在歡飲和苦酒之間,這一夜的話舊,也是清醒地回顧他們的人生經歷。


  

竇叔向以五言見長,在唐代宗時為宰相常袞賞識,仕途順利平穩。而當德宗即位,常袞罷相,他也隨之貶官溧水令,全家移居江南。政治上的挫折,生活的變化,卻使他詩歌創作的內容得到充實。這首詩技巧渾熟,風格平易近人,語言親切有味,如促膝談心。詩人抒寫自己親身體驗,思想感情自然流露,真實動人,因而成為十分難得的「情文兼至」的佳作。

(倪其心)

◎嚴武軍城早秋

◎嚴武軍城早秋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其遣沙場匹馬還。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向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擊敗吐蕃七萬多人,失地收復,安定了蜀地。《軍城早秋》,一方面使我們看到詩人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着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瞭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佈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斗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着很大的跳躍。瞭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瞭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着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着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乾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趙其鈞)

◎張潮江南行

◎張潮江南行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

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干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採蓮曲》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即慈姑,「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西灣,指江邊的某個地方。「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這裡當指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家的吧?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說到現在不見人歸。說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淒楚;後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尋思夜夢頻」,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回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這大概也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吧。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後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于這個消息傳來之後,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不過那滋味,細心的讀者是不難體會的。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說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着「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鳳凰山有多處,此處不知何指,也不必確指),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後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何以解憂,何以慰愁?……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餘情不盡。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