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雖然對母親的動機各有解釋,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稱之為「超越自己」的追求。這一追求屬於人的最基本要求,並以人的覺悟和下列事實為基礎:即人對自己的純生物作用不滿,他不能忍受自己僅僅是被扔進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創造者,是能超越處于被創造者消極地位的生命。滿足這一要求有許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正因為男子不能通過生育來滿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過用雙手創造物體和創造思想來證明他的創造能力。)
但是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着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母愛和性愛的區別。在性愛中兩個迄今為止分開的人結合在一起,而在母親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促成這一分離。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並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于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紮實的婦女才會繼續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的愛是那麼自然,所以往往給人一種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為難以做到這點,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成為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能力愛的婦女當她們的孩子幼小時,可以是一個很嬌慣孩子的母親,但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願意不願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後能不能繼續愛孩子。
(
3)性愛
博愛是同等人之間的愛,母愛是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愛,雖然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按它們的本質,它們的愛不屬於一個人。如果我愛我周圍的人,我也愛所有的人,如果我愛我的一個孩子,我也愛其他的孩子以及所有需要我幫助的孩子。同這兩種類型不同的是性愛,性愛要求完全徹底地實現合二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會。按其性質,這種類型的愛是專一的,不是包羅萬象的,因此這種愛也是愛的最能迷惑人的形式。
首先這種愛常常會同「墮入情網」的爆炸式的經歷混為一談,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之間的所有隔閡突然都消失了。正像上面已經提到過的那樣,按其本質這種突如其發的強烈感受是注定短命的。當陌生人成為親密的人,就沒有需要克服的障礙了,就不需要作出努力去達到真正的接近。愛者對被愛者的瞭解同對自己的瞭解一樣多,也許我應該說—一樣的少。如果體驗對方達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對對方就不會那麼熟悉—而克服兩個人之間的障礙的奇蹟就會一天天地重複。但大多數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瞭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覺得一覽無餘了,這恰恰是因為他們只瞭解了人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內心。對他們來說,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首先是通過性結合得以實現的。正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同別人的隔離首先是一種肉體上的隔離,所以肉體的結合對他們來說就意味着克服人與人的隔離。
另外,對許多人來說還有一系列克服人與人隔離的方法。講述自己的生活,敘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懼,談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夢想,以及找到面對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這一切都是克服人與人之間隔離的途徑。甚至表露自己的憤怒和仇恨,毫無顧忌地交心也都被看出是親密的表現。也許從中就能解釋一些夫婦常常感受到的相互之間的那股不正常的吸引力:那就是只有當他們一起睡覺或者發泄了相互的憎恨後,他們會突然感到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但是這種類型的「親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失。後果就是人們要在另一個人身上,在另一個陌生人身上尋求愛。而那個陌生人又會成為「親密」的人,新的愛情經歷又會是十分強烈和幸福,然後又逐漸消失,一直到希望進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愛情的要求重又出現—並永遠幻想著新的愛情會和以前完全不同。同時性要求的欺騙性又會加強這種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