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322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322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322頁

朗讀:

第四卷有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偏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着,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註云:「此隨染緣從細至粗也。若能一念回光,能隨淨緣,則離無常之過,二我之執,自性清淨,所謂性德如來,則究顯矣。」有云:「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註云:「識藏以名言者,由迷如來藏轉成妄識,無有別體故,但有名。


  

若無識藏之名,則轉妄識為如來藏也。」有云:「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以此正智,不立名相。

非不立名相,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有云:「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謂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余識生,形相差別。

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註云:「不壞者,不斷也。攝受意識者,以五根攪五塵,攝歸意識,起善起惡。」有云:「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註云:「愚夫所知,極于七識,七識之外,無所知故,因起斷見,而不覺識藏無盡,見其唸唸相續故,起常見。由其自妄想,內而不及外故,不能知本際。然妄不自滅,必由慧而滅也。」又偈云:“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

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

註云:「意由八識而起,而八識意之所住,故謂之宅。以是言之,自不容以七識自滅而起斷見。彼又於意及眼識等斷滅處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者,此皆凡外自妄想見,故不知本際,如來為是說常住也。」經中言識,首尾具於此矣。

間有牽涉他文者,不暇盡錄,然已不勝其多,亦無容盡錄為也。其首之以諸識有二種,生住滅乃其所謂生死根也,終之以識宅常住,乃其所謂涅槃相也。然而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初無二相,故諸識雖有種種名色,實無二體,但迷之則為妄,悟之則為真。苟能滅妄識而契真識,則有以超生死而證涅槃矣。

真識即本覺也,涅槃即所覺之境界也。由此觀之,佛氏之所謂性,有出於知覺之外耶?雖其言反覆多端,窮其本末,不過如此。然驟而觀之者,或恐猶有所未達也, 以藏識為主,而分為數類,以盡其義。藏,即所謂如來藏也。

以其舍藏善惡種子,故謂之藏,其所以為善為惡,識而已矣,故曰藏識。藏識一耳,而有本有末,曰真相,曰真識,曰真實相,曰無始流注,曰藏識海,曰涅槃,曰平等智慧,曰不生不滅等,是智曰如來清淨智,曰自性無垢,畢竟清淨,曰識宅,曰常住。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本體也。

曰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曰業相,曰分別事識,曰識浪,曰樂種種跡境界,曰意識,曰生滅等是識,曰識藏生住地,無明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曰識藏名,曰心意意識及五識身,曰意及眼識等。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末流也。曰轉相,曰現識,曰轉識,曰覺想智隨轉。此為一類,言乎本末之所由分也。


  
其言及修行處,又當自為一類,如曰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曰習見轉變,名為涅槃,曰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曰意識滅,七識亦滅,曰無所有及勝,曰遠慮思惟想,曰離無常過,離於我論,曰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曰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凡此皆言其修行之法也。故窮其說者,合此數類而詳玩之,則知余所謂滅妄識而契真識,誠有以得其要領矣。夫識者,人之神明耳,而可認為性乎?且其以本體為真,末流為妄,即分本末為兩截,謂迷則真成妄,悟則妄即真,又混真妄為一途。蓋所見既差,故其言七顛八倒,更無是處。

吾黨之號為聰明特達者,顧不免為其所惑,豈不深可惜哉!

夫以心識為本,六識為末,固其名之不可易者,然求其實,初非心識之外,別有所謂六識也,又非以其本之一,分而為末之六也。蓋凡有所視,則全體在目;有所聽,則全體在耳;有所言,則全體在口;有所動,則全體在身。(只就此四件說,取簡而易見爾。)所謂感而遂通,便是此理。

以此觀之,本末明是一物,豈可分而為二,而以其半為真,半為妄哉?若夫真妄之不可混,則又可得而言矣。夫目之視,耳之聽,口之言,身之動,物雖未交,而其理已具,是皆天命之自然,無假於安排造作,莫非真也。及乎感物而動,則有當視者,有不當視者,有當聽者,有不當聽者,有當言者,有不當言者,有當動者,有不當動者。凡其所當然者,即其自然之不可違者,故曰真也;所不當然者,則往往出於情慾之使然,故曰妄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