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313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313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313頁

朗讀:

宇宙之間三不朽,身心之外悉皆虛,言出於爾,爾忘之乎?爾今年幾何矣?

程子曰:「君子之志,所慮豈止在一身?直慮及天下千萬世;小人之慮,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噫!清不肖,親嘗為小人之事矣。程子斯言可念也。


  

樂莫樂於日休,憂莫憂於多求。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雖貨以萬乘而不酬,惟胸中一點堂堂者,常有以砥柱於中流。

胡五峰云:「知人之道,驗之以事,而觀其辭氣。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任己蓋非者,鮮不為小人。」噫!爾尚敬爾心術,慎爾行事,而和厚爾辭氣,檢點之功有一之未至,將不逃人於明目之一照,而為遠近之所嗤議。而況人心有神,雖非明者亦未易欺!

器量要宏,識見要精,趣味要清。

服食常溫,一體皆春,心氣常順,百病自遯。

周子之機,超凡之梯,張子之豫,作聖之據,程、朱之敬,立身之命。敬以立身,實地斯存,豫以作聖,吾計始定,幾以超凡,一躍入關,名三實一,靜虛動直。

山居不欠薪,舟行不欠水,更有便於是,人心不欠理。吁嗟!人心兮不欠理,我欲仁,斯仁至。惜也早,不知滋味,逮血氣之力衰,而義理之念回兮,年將暮矣,不及今而畜三年之艾兮,七年病竟何時而起矣!

戒爾重其言,言欲亮而貞,出於我不重,則人之聽之也輕。惟古之聖賢兮,率然只語達天聲,垂之後世而為經。

善言者自簡,善應者自定。君不見鍾不叩則不鳴,水不止則不瑩。

長注念於遠大,而實地則在乎目前,夫惟能踐實地於目前,是以垂聲光於綿綿,而可以上報乎君親師,與夫先聖先賢。

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必不多言,惟見夫細人、狂人、佞人,乃多言耳。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

澄其心於淵瑩之天,奉其身於光明之地,言則無一字之遺,而亦無一字之贅,動則如萬鈞之弩,一發便中其機。會此,蓋古之人也。

以篤實信天下,以大節竦天下,以器量包天下,以學識周天下,以規模駕天下,以實才猷實事業副天下。嗚呼!豈不真烈烈然大丈夫哉!

若是真學問文章,須見於威儀之際,與夫日用之常。若是真道德性命,須見於治家之法,與夫當官之政。不然,徒皇皇於多故,而在身無受用之實,在心無灑落之趣,真是博學之小人,而詞章之兒豎爾。危哉!

格天之功,興於衽席,溺身之悔,誤於詞章。

若能做好人,仇家不得嗔,不能做好人,朱、均無至親。

太常潘南山先生府

潘府號南山,浙之上虞人。弘治辛丑進士。累官至提學副使,終養不出。後以薦陞太仆寺少卿,改太常寺,致仕。

嘉靖五年六月癸酉卒。先生性至孝,嘗疏請行三年之喪。又上聖學淵源、中興治要諸疏。故事四品有祭無葬,上以其孝行特給之。

子劉子議以先生配享尹和靖。按先生正當文成講學之時,當有往來問難,而今不可考見矣。

素言

人得天地正氣以生,直養之曰正學,順行之曰正道。養之弗直,行之弗順者,邪也。

君子誦聖人之言,愛之如父母,敬之如後王。

好人譽己而忌稱人之善,惡人毀己而樂道人之惡,民俗斯下矣。

古之言也心之聲,今之言也口之聲。古之文也言之文,今之文也文之文。今之心亦果有異於古之心乎?

飲食男女,入道之門也,故君子謹微。

務禮義以養心者,積久而身潤;務甘旨以養口者,過則疾病生焉。

聖人之道,盈天地皆是也,學者反諸身求之可見矣,吾身一天道也。

薦賢惟恐後,論功惟恐先,古之道也。

耽淫樂者必耽色,好善人者必好學,邪正各以類動也。

天下之人,凡孔子所不與者,皆異端也,鄙夫佞人鄉願是也。

伊川之學,而有魏公之量,荊公之時,亦可以舉禮樂矣。

明道善處荊公,伊川不善處蘇公,亦可以觀二子矣。

范仲淹、司馬光、李綱、胡寅、文天祥,此五人者,三代以下豪傑之才也,充其識量,皆可以與諸葛亮並立矣。治家亦欲嚴,嚴然後和,和然後久。

邵堯夫、蔡元定,皆有廣易自得氣象,蓋務精義之學故爾。


  
冠婚喪祭,家法之本也。

好聞過,不若好改過。

俗吏,聖門蠹家之賊也;腐儒,聖門敗家之子也。

經筵得真儒,人主無非心,朝廷得賢相,人主無過舉。君子與時進退,故終身無咎。

心內也,衣冠言動外也,內外交正,然後謂之君子。

君子處事,過緩則怠,過速則疏,其損一也。

聖人吾不得見矣,吾見《六經》矣,因語以求其心,聖人亦可見矣。

無實之名,禍之門也,無名之實,福之基也。

居官之本有三:薄奉,養廉之本也;遠聲色,勤之本也;去讒私,明之本也。

民生不可一日無穀帛,尤不可斯須無禮義。

學者有繼聖之心,匹夫有顯君之志,皆分內事耳。

學然後能知過,學之篤,然後能改過。

古者文以載道,宋景濂得其華,方正學得其大。

《五經》皆史也。《易》之史奧,《書》之史實,《詩》之史婉,《禮》之史詳,《春秋》之史嚴,其義則一而已。

士而樂放佚者,漸與無忌憚近矣。

參政羅東川先生僑

羅僑字惟升,號東川,豫之吉水人。從學於張東白。登弘治己未進士第。授新會知縣,表白沙言行,令邑人誦法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