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43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43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43頁

朗讀:

人只是一箇心,心只是一箇志,此心推行得去,便是盛德大業。故自古上士,不患不到聖賢,患此心不存;不患做不出功業,患此心不見道耳。

人於良心上用,則聰明日增,於機心上用,則聰明日減。


  

祥問南野師曰:「良知即是志,若起心動念,卻是妄。曰:“志不是起心動念,志是明之果確處。」

南野師謂祥曰:「謂一貫如繩引珠,然繩自繩,珠自珠,是兩物,不足以明一貫。又謂以一貫萬,然一與萬亦有對待,不足以明一貫。夫子蓋言吾道只是一件,曾子以忠恕明之,說者謂忠是一,恕是貫,非也。忠恕只是一心,如冬時思量父母寒,便能度親之心,去做溫的道理,夏熱亦如是。

忠恕如何分得?而已矣是貫字之義,凡日用倫物,皆此忠恕,再無他道。又謂曾子學久然後聞,此亦不然。《史記》曾子「少孔子四十九歲」,逮孔子卒時,只二十四歲耳,則聞一貫,方在年少之時。蓋此道必體立而後用行,未有學於用而得之者。

學者,初學便當知此一貫,學方得不差。」

大洲先生出城過僧舍,家兄問養生,先生曰:「莫怕死,人之壽甚長。”時祥聞之,知先生別有所指也,問曰:「此道體不息也,工夫如何用?」先生曰:「適見公聽得分明,只此聽得明底,便是工夫。」祥悟曰:“道不遠人,聽聰者是工夫,不用安排。自然者是,自此不復騎驢覓驢矣。」

大洲先生曰:「學者先須識得良知本體。」

又曰:「能居敬,則舉動自不敢輕易,而所行自簡矣。」

通解

昨所解明道先生《識仁書》,雖章意頗明,然解中未及仁之源頭處。蓋求仁須識得源頭,則發用流行處,自昧不得。所謂源頭,先儒已明言之矣。橫渠張子云:「虛者仁之源。」康節邵子云:「惻隱來何自?虛明覺處真。」張子所謂虛,邵子所謂虛明覺處,乃仁之源頭也。欲識此源頭,須端坐澄心,默察此心虛明本體。識得虛明本體,即是仁體,即是未發之中矣。

所謂靜亦定者此也,由此隨感而應,疾痛之事感而惻隱生,不義之事感而羞惡生,交際感而恭敬生,善惡感而是非生,千變萬化,莫非仁之用也,故曰義禮智信皆仁也。又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非仁也。然用未嘗離了虛明本體,如明鑑之應物,妍媸畢見,空體自如,此即動亦定也。故程子謂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但於靜中識得個源頭動處,方得不迷耳。

白沙先生云:「學者須於靜中養出個端倪,方有商量處。」所謂端倪者,非虛明之呈露乎?然須識得心之本體,原自虛明,非是人為做出來的。靜坐時,只歇下雜念,本體自見,切莫將心作虛明想,若將心作虛明想,即此想念反障虛明矣。程子因人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答云:「既思即是已發矣。」正謂此也。然欲歇妄念,不可強制,但只常常猛 精神,不使昏沉,妄念自歇。何者?真心是主,妄念是客,主常在,客安能久停?故妄念起時,良知自覺,一覺妄息,當體虛明。

象山陸子云:「知非則本心自復,又何用強制乎?」古云:「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朱子亦云:「警覺操存,反其昏妄。」此則用功之要也。


  

然妄念既覺之時,不當復計前妄,若既覺而計妄,則即此計念,不離於妄,是以妄追妄,妄念愈不停矣。古人譬之無風起波,正謂此也。夫既已息妄,又不計妄,當這麼時,此心靜定清明,如太虛一般,既無體質,亦無邊際,此則心之本體,即當安汝止矣,不當舍此更求真也。若更起心求真,即起求之心,是又一妄矣。

無起求心,當下虛明本體,即得到此,又不得 此虛明之意象也。若 此意象,亦屬妄想,執此為工夫,是認賊作子,以病為藥,何日得見本來面目乎?透此一關,漸識心體,即此隨感而應,莫非此體,所謂一以貫之也。然於妄念,未免乘間而起,比之靜時,尤為心害,何也?靜坐之時,妄念雖萌,猶未臨境,故雖起易滅;應物之時,念與境交,易於染 ,故一起難滅。於此尤當加研幾之功。

故忿心初起則必懲,欲心初動則必窒,見善則必遷,有過則必改,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求自慊而後已。如是,則克己工夫無間於動靜,妄念始不為心害矣。濂溪周子有云:「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至哉言也!聖學工夫,不越是矣。

舍是,則虛談矣。識之!識之!

此學人多不講,縱講之,亦不肯奮然嚮往,以求自得。蓋緣未辨世間真假,故逐假迷真耳。此正受病之原也,吾將有以明之。孟子不雲乎:「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邵子亦云:「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自余安足言。」是知心性也者。體無加損,為天地根,非至真乎?孟子又云:「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是知名利也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