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94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94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94頁

朗讀:

有友主保守靈明之說者,予曰:「兄既主靈明,必令無時不明,無事不靈。未論爪生髮長,筋轉脈搖,為兄不明。兄純孝人也,即兄母死初哀一段,果祇激於一慟,而不容自已乎?將主以靈明,而必為之加減劑量,使之適協乎?若不照則是靈有不保,若必照則恐孝有未至。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是兄用情,反?人之情之不若矣。」其友為之蹙然,請質。予曰:「兄毋訝,亦毋驚,此蓋孔聖人之所不能與以知者也,而兄必欲與之,此其所以異於孔子之學。」其友曰:「然則將奈何?」予曰:「顏淵死,子哭之慟矣。孔子全然不知,因人喚醒,恰好回頭照出自中之則,乃曰:『有慟乎!非夫人之慟而誰為?』惟不識知,乃能順則,若必識知,去則遠矣。」其友為之豁然,乃盡棄從前之學。(《答周三泉》)

孔子以知止入門,而後之儒者卻先格物,不知止。不知,則身心尚無歸宿,而所謂格物者,安得不病於支離?本不悟,則意緒尚不免於二三,而所謂致知者,安得不流為意見?(《與張洪陽》)


  

止此則自虛,然卻不肯揭虛為本;修此則自寂,然卻不可執寂為宗。(《答涂清甫》)

學之以修身為本也尚矣,復以為必先知本者,豈修身為本之外,又別有所謂知本乎?曰:「非然也。蓋必知本,而後有以知家國天下之舉非身外物也,知均平齊治之舉非修外事也。知本者,知修身為本也,非知修身為本之外,又別有所謂知本也。」(《答李汝潛》)

知本一脈,當官尤為日着之效,只一點念頭,上向監司處迎揣,下向百姓處猜防,自謂之用明,即所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矣!與本風光毫髮不相蒙涉,端拱垂裳,豈無照智?只其所注宿者,不於人,必於己耳。(《答劉良弼》)

大學約言

《大學》首節何謂也?以揭言學之大綱也。蓋三者備,而後學之道全也,而即倒歸於知止。謂「定靜安慮之必自於知止”,何謂也?以申言止之為要也。繼之曰「物之本末」云云者,何謂也?以教人知止之法也。

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物,如何止?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事,如何止?蓋物雖有萬矣,本末分焉;事雖有萬矣,始終判焉。知本始在所當先,即當下可討歸宿,直於攘攘紛紛之中,示以歸宿至止之竅,故曰「是教人以知止之法也。」古之慾明明德,至修身為本,何謂也?蓋詳數事物,各分先後,而歸本於修身也。本在此,止在此矣,豈有更別馳求之理?故曰:「其本亂,至未之有也。」蓋決言之也,結歸知本,若曰“知修身為本,斯知本矣,知修身為本,斯知至矣。」

至善其體,而明德其用也,止至善其歸宿,而明新其流行也。

定而後能靜,非靜生於定也;靜而後能安,非安生於靜也。要以見必自知止始也。舊有語「定靜安總是止,但漸入佳境耳」,最得立言之意。非止則如人之未有家,非止則如種之未得地,而慮烏從出乎!

止為主意,修為工夫。

身外無有家國天下,修外無有格致誠正。均平齊治,但一事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五霸功利之學。格致誠正,但一念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佛老虛玄之學。故身即本也,即始也,即所當先者也。

知修身為本,即知本也,知止也,知所當先者也。精神凝聚,意端融結,一毫熒惑不及其他,浩然一身,通乎天地萬物,直與上下同流,而通體渾然,一至善矣。故止於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歸宿也。家此齊焉,國此治焉,天下此平焉,所謂篤恭而平,垂衣而理,無為而治者,用此道也。

(《知本義》)

善一也,有自主宰言者,有自流行言者。故止一也,有自歸宿言者,有自應感言者。君臣父子朋友之交,所謂止之應感者也,故仁敬孝慈信,所謂善之流行者也。歸宿不明,而直於應感之上討止,猶主宰不悟,而直於流行之際看善也。


  
「止將得乎聽訟」云云,則正所謂止之歸宿者也。止有歸宿,隨其身之所接,於為君也而止仁,於為臣也而止敬,於為子也而止孝,於為父也而止慈,於與國人交也而止信,則無適而非止也。舊答某人書,謂隨事計止,正與後人隨事求中意同,未必非中,只恐非允執厥中之消息也。

至善兩字,蓋孔子摹性本色,就虞淵底揭出示人,猶恐杳杳冥冥,無可據以循入,故又就經事宰物中,分別本末始終先後,指定修身為本,使人當地有可歸宿。故止於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訣竅也,知本乎身,即知止乎善。

僭謂學急明宗,不在辨體。宗者何?則旨意之所歸宿者是也。從古論學,必以格致為先,即陽明天啟聰明,亦祇以致知為奧。《大學》之旨意歸宿,果在知乎?止於至善,恐不可以知名之也。

不可以知名善,則止之主意,不以知為歸宿也決矣。故曰:「知止而後有定。」蓋是要將知歸於止,不是直以止歸於知,此宗之辨也。此攝知歸止,鄙人之所以敢力提撕也。

至善兩字,原是直挈性命之宗。止於至善者,如根之必歸土,如水之必浚源。極則者,何嘗不是善,是就流行言也。極致者,何嘗不是善,是以造詣言也。

落根有地,而後可以取勘於流行,造詣有基,而後可以要歸於極致。後之學者,大率知有流行而不知有歸復,圖為造極,而不知有歸宿之根源者也。學先知止,蓋斬關第一義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