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44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44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44頁

朗讀:

○十三經註疏自漢以來,儒者相傳,但言《五經》。而唐時立之學官,則雲《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故為九也。其刻石國子學,則雲《九經》,並《孝經》、《論語》、《爾雅》。宋時程、朱諸大儒出,始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及進《孟子》以配《論語》,謂之《四書》。本朝因之,而《十三經》之名始立。其先儒釋經之書,或曰傳,或曰箋,或曰解,或曰學,今通謂之注。《書》則孔安國傳,《詩》則毛萇傳,鄭玄箋,《周禮》、《儀禮》、《禮記》則鄭玄注,《公羊》則何休學,《孟子》則趙歧注,皆漢人。《易》則王粥注,魏人。《繫辭》,韓康伯注,晉人。《論語》則何晏集解,魏人。左氏則杜預注,《爾雅》則郭璞注,《梁》則范甯集解,皆晉人。《孝經》則唐明皇禦注。其後儒辨釋之書名曰正義,今通謂之疏。

《舊唐書,儒學傳》:「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定《五經》,頒佈于天下。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捲,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高宗紀》:「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于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時但有《易》、《書》、《詩》、《禮記》、《左氏春秋》五經。永徽中,賈公彥始撰《周禮》、《儀禮》義疏。《宋史‧李至傳》:「判國子監,上言:『《五經》書既已板行,惟《二傳》、《二禮》、《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疏未修,望令直講崔頤正、孫、崔等重加讎校,以備刊刻。』從之。」今人但知《五經正義》為孔穎達作,不知非一人之書也,《新唐書》穎達本傳云:「初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判受詔撰五經義訓百餘篇,其中不能無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詔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宏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仆射于志寧、右仆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佈下。」


  

○監本二十一史宋時止有十六史,今則並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一史。但遼、金二史向無刻本,南北齊、梁、陳、周書人間傳者亦罕,故前人引書多用《南、北史》及《通鑒》,而不及諸書,亦不復采遼、金者,以行世之本少也。嘉靖初,南京國于監祭酒張邦奇等請校刻史書,欲差官購索民間古本,部議恐滋煩擾,上命將監中十七史舊板考對修補,仍取廣東《宋史》板付監,遼、金二史無板者,購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祭酒林文俊等表進。至萬曆中,北監又刻《十三經》、《二十一史》,其板視南稍工,而士大夫遂家有其書,歷代之事蹟粲然於人間矣。然校勘不精,訛舛彌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偶舉一二。如《魏書‧崔孝芬傳》:「李彪謂崔挺曰:‘比見賢子謁帝,旨諭殊優、今當為群拜紀。」此《三國志‧陳群傳》中事,非為隱僻,今所刻《北史》改云:「今當為絶群耳。」不知紀群之為名,而改「紀」為「絶」,又倒其文,此已可笑。

又如《晉書‧華譚傳》未云:「始淮南袁甫字公冑,亦好學,與譚齊名。」今本誤于「始」字絶句,左方跳行,添列一袁甫名題,而再以「淮」字起行。《齊王同傳》末云:「鄭方者,字子回。」此姓鄭名方,即上文所云南陽處士鄭方,露版極諫,而別敘其人與書及同答書於後耳,今乃跳行添列一「鄭方者」三字名題。《唐書‧李敬玄傳》末附敬玄弟元素,今以敬玄屬上文,而弟元素跳行。此不適足以彰大學之無人,而貽後來之柵笑乎?《十三經》中《儀禮》脫誤尤多,《士昏禮》脫「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一節十四字。《鄉射禮》脫「士鹿中旌以獲」七字,《士虞禮》脫「哭止告事畢賓出」七字,《特牲饋食禮》脫「舉者祭卒觶拜長者答拜」十一字,《少牢饋食禮》脫「以授屍坐取簞興」七字,此則秦火之所未亡,而亡於監刻矣。至于歷官任滿,必刻一書,以充饋遺,此亦甚雅,而鹵莽就工,殊不堪讀。陸文裕《金台紀聞》曰:「元時州縣皆有學田,所人謂之學祖,以供師生廩餼,余則刻書。工大者合數處為之,故讎校刻畫頗有精者,洪武初,悉收上國學,今南監《十六史》諸書地裡、歲月、勘校、工役並存可識也。今學既無田,不復刻書,而有司間或刻之,然只以供饋贐之用,其不工反出坊本下,工者不數見也。」聞之宋、元刻書皆在書院,山長主之,通儒訂之,學者則互相易而傳佈之,故書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長無事而勤於校讎,一也;不惜費而工精,二也;板不貯官而易印行,三也。有右文之主出焉,其復此非難也。而書之已為劣生刊改者,不可得而正矣。是故信而好古,則舊本不可無存;多聞闕疑,則群書亦當並訂。此非後之君子之責而誰任哉?


  
《舊日唐書》病其事之遺闕,《新唐書》病其文之晦澀,當兼二書刻之,為《二十二史》。如宋、魏諸國既各有書,而復有《南史》、《北史》,是其例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