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學考 - 3 / 27
中國哲學類 / 佚名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經學考

第3頁 / 共27頁。

《六經》之外,有《孝經》,亦稱經。《孝經緯鈎命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又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是孔子已名其書為《孝經》。其所以稱經者,《漢書藝文志》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鄭注《孝經序》曰:「《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鄭注《中庸》「大經大本」曰:「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也。」漢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經》並稱。《史晨奉祀孔子廟碑》云:「乃作《春秋》,復演《孝經》。」《百石卒史碑》云:「孔子作《春秋》,制《孝經》。」蓋以《詩》、《書》、《易》、《禮》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經》乃孔子所作也。鄭康成《六藝論》云:「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據鄭說,是《孝經》視諸經為最要,故稱經亦最先。魏文侯已有《孝經傳》,是作傳者亦視諸經為先,與子夏《易傳》同時矣。二書,《藝文志》皆不載。

刪定《六經》之旨,見于《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據此,則孔子刪定《六經》,《書》與《禮》相通,《詩》與《樂》相通,而《禮》、《樂》又相通。《詩》、《書》、《禮》、《樂》教弟子三千,而通六藝止七十二人;則孔門設教,猶樂正四術之遺,而《易》、《春秋》非高足弟子莫能通矣。


  

《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云:「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案《史記》以《春秋》別出於後,而解說獨詳,蓋推重孔子作《春秋》之功比刪訂諸經為尤大,與孟子稱孔子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似。其說《春秋》大義,亦與《孟子》、《公羊》相合,知有據魯、親周、故殷之義,則知《公羊》家三科九旨之說未可非矣。知有繩當世貶損之文,則知《左氏》家經承舊史、史承赴告之說不足信矣。知有後世知丘罪丘之言,則知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者,尤大謬矣。(程子曰:「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于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切中漢以後說春秋之失。)

二、經學流傳時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