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孔子以前,未有經名,而已有經說,具見于《左氏內外傳》。《內傳》所載元亨利貞之解,黃裳元吉之辨,夏後之九功九歌,文武之九德七德,《虞書》數舜功之四凶十六相,以及《外傳》之叔向、單穆公、閔馬父、左史倚相、觀射父、白公子張諸人,或釋《詩》,或征禮,(詳見王應麟《困學紀聞》。)非但比漢儒故訓為古,且出孔子刪訂以前。惟是《左氏》浮誇,未必所言盡信。穆姜明隨卦之義,何與《文言》盡符;季札在正樂之前,豈能雅頌得所。(《困學紀聞》引「克己復禮」「出門如賓」二條,云:「左氏粗聞闕裡緒言,每每引用,而輒有更易。穆姜于隨舉《文言》,亦此類。」)《三墳》、《五典》、《八索》、《九邱》見《左氏昭》十二年。《周禮》外史掌《三墳》、《五典》之書;鄭《注》「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據此,則《三墳》、《五典》乃《書》之類。偽孔安國《尚書傳序》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八卦之說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邱》。」其解《三墳》、《五典》,本於鄭《注》;《八索》、《九邱》,本於馬融。據其說,則《八索》乃《易》之類。皆無明據,可不深究。今所傳惟《帝典》;(伏生傳《尚書》止有《堯典》,而《舜典》即在內;蓋二帝合為一書,故《大學》稱《帝典》。)而宋人偽作《三墳書》。若夫伏羲十言,義著消息;神農並耕,說傳古初。黃帝、顓頊之道,具在丹書;少皋紀官之名,創于白帝。洪荒已遠,文獻無征;有裨博聞,無關閎旨。(惟伏羲十言之教,于八卦之外,增消、息二字,鄭、荀、虞《易》皆本之以立說。)
《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獻通考》應氏曰:「樂正崇四術以訓士,則先王之《詩》、《書》、《禮》、《樂》其設教固已久。《易》雖用於卜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記載,而策書亦非民庶所得盡窺。故《易象》、《春秋》,韓宣子適魯始得見之。則諸國之教未必盡備六者。蓋自夫子刪定贊修筆削之餘,而後傳習滋廣,經術流行。」案應氏之說近是而未盡也。文王重六十四卦,見《史記•周本紀》,而不雲作《卦辭》;《魯周公世家》亦無作《爻辭》事。蓋無文辭,故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卦爻辭》,則如後世禦纂、欽定之書,必頒學官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易》教,知文王、周公無作《卦爻辭》之事。《春秋》,國史相傳,據事直書,有文無義,故亦不可以教士。若當時已有褒貶筆削之例,如朱子《綱目》有《發明》、《書法》,亦可以教士矣。觀樂正之不以《春秋》教,知周公無作《春秋》凡例之事。《論衡須頌篇》曰:「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匡衡上疏曰:「孔子論《詩》,以《關雎》為首。」張超《誚青衣賦》曰:「周漸將衰,康王晏起。畢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關雎,德不雙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是漢人以為《詩》、《書》皆孔子所定,而《易》與《春秋》更無論矣。
孔子出而有經之名。《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惇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然篇名《經解》,而孔子口中無經字。《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始明言經。或當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為經。又《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經典釋文》「說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三說不同,皆可為孔子時正名為經之證。經名正,而惟皇建極,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眾星無非拱向矣。龔自珍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經》;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嘗率弟子使筆其言以自製一經哉!」如龔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猶惑于劉歆、杜預之說,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