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38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38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38頁

朗讀: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后的重視,任為麟台正字,再遷為右拾遺。他一方面支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對武后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屢次提出尖鋭的指責。他曾在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後一次出塞,因為和主將武攸宜意見不合,遭受排斥打擊。三十八歲後就辭職還鄉。最後被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裡,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絶,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頽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標志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絶」,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興寄」和「風骨」都是關係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於「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闢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並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于台。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涂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后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這些內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后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裡,他指責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裡,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后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