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頁

朗讀:

周既滅殷,政治經濟等方面多所改革。從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後受封列為諸侯者,兄弟、同姓和異姓凡數十人,對保衛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後屢有封建,除土地外,還分給一部分勞動力,其實就是奴隷,幫助他們生產。例如分魯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懷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遺民和舊屬當作奴隷來賞賜和使用。雖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歸王室所有,而且從王公到仆台,把人分為十等,圉和牧還不在內。庶民或眾人,實際上都是農民,更處于最下層,是最受壓迫的階級。所以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北山》)這就是西周時代政治社會組織的一個輪廓。

西周文化在長期積累和損益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空前提高,其訂精神在敬天事神,而更重人事。從此出發,一切典章制度頗為完備。例如禮有吉、凶、賓、嘉、軍五種,尊卑、長幼、親疏、貴賤各有差等。樂有「房中」、「雅」、「頌」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別。《易象》本古代卜筮之書,《春秋》是當時記事之史,前人認為周公所定,固不可信;但在過去的基礎上是有所總結有所發展的。至于《詩》三百篇和《尚書》中的《周書》更不必說都集中地反映了周代的高度文化水平,為後來儒家經典所自出。所以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


  

西周的文學就是在上述的社會經濟的基礎上和政治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時代的社會本質和麵貌。

從周初到成康,的確是一個比較安定的時期。貴族統治階級在「綏萬邦、屢豐年」的情況下,為了求福佑,敬祖宗,他們經常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創作很多頌歌,配合音樂舞蹈,在各種祭祀儀式中進行演奏,這樣就產生了《詩經》中的「周頌」。其中如《清廟》祭文王,《思文》祭后稷,是歌頌祖宗功德的詩;《豐年》、《良耜》等篇是祭農神、慶豐收的詩。另外一部分周初的詩,雖不用於祭祀而具有同樣意義的,如「大雅」的《文王》、《大明》、《綿》、《公劉》等篇除追述先公先王功德外,還保存一些周朝先世的傳說和史蹟。貴族統治者們每當祭祀結束,照例就是宴會:「或獻或酢,或燔或炙」,飲食歌舞,其樂可以想見。至于平時宴饗,如「小雅」的《鹿鳴》、《伐木》、《天保》等詩也表現了同樣的愉快,而且祝福上壽,語妙形容,極盡頌禱的能事。這些都充分反映周初統治階級安樂暇逸的生活。

但是這種日子是不長久的。夷、厲以後,至于幽王被殺,平王東遷,內憂外患,王室愈衰。春秋時諸侯爭霸,戰亂相尋,人民極端痛苦,階級矛盾尖鋭化。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大量的所謂「變風」、「變雅」的詩歌。其中有人民對長期兵役、徭役的怨恨,對殘酷剝削的憤怒和控訴,如《君子于役》、《何草不黃》、《伐檀》、《碩鼠》等。這時統治階級內部亦矛盾重重,有如《十月之交》、《北山》、《雨無正》、《瞻印》等,一片愁怨不平和追究禍亂原因的責難聲充滿了字底行間。總之,一部現實主義的《詩經》三百篇就是反映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西周的散文也正在逐漸發展。上述的《尚書》中的《周書》部分可為代表。其中可靠的有十幾篇,主要是周武王至穆王時王朝史官所記的文告和策書,即所謂「誥」、「命」等,還有屬於西周末的一篇,屬於諸侯的二篇,這些都是周初到春秋前期的載在簡冊的散文。還有一種鑄在銅器上的銘文,長者達數百字,文體與《周書》相近。從大量的西周彞器銘文看來,可知當時散文應用的範圍極廣。西周的「誥」、「命」和銅器銘文為春秋以後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