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彌兒 - 162 / 354
親子關係類 / 盧梭 / 本書目錄
  

愛彌兒

第162頁 / 共354頁。

 大小:

 第162頁

朗讀:

 “從一件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這個仁慈的人儘管在表面上沒有進行教育,然而他是多麼巧妙地使他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擺脫了墮落的境地。這位牧師一向是人人公認為十分廉潔和十分謹慎的人,所以有些人寧可把他們樂捐的東西交給他而不交給城裡富裕的牧師。一天,有人拿一些錢給他去分給貧民,而那個年輕人也厚着臉皮說自己是窮人,請他分一點錢給他。『不,』那個牧師說,『我們已經成了弟兄,你就是我家裡的人,我不應該拿這筆錢供自己使用。』然後,他按照那個年輕人所要的錢數,把自己口袋裏的錢掏出來給他。這樣的教訓,是不能不使那些尚未徹底敗壞的青年銘記在心的。

“我用第三人稱來講,已經講得不耐煩了,這樣小心的作法完全是多餘的;因為,親愛的朋友,你們已經覺察到這個不幸的逃亡異鄉的人就是我自己。我現在認為,我不會再象青年時期那樣地胡閙,所以我敢於承認我以前所做的胡閙行為;而那個把我從墮落的境地中輓救出來的人,是值得我在這裡再受一點羞辱以讚揚他的恩情的。


  

“在這位可敬的老師的個人生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德行高潔而不虛偽,他心地仁慈而不優柔,他說話坦率,言行始終一致。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追問他所幫助的那些人是不是做晚禱,是不是常常懺悔,是不是在指定的日子裡守大齋,是不是守小齋;他也不強要他們答應他類似這樣的條件,然而,要是不履行這些條件的話,他縱然餓死,也休想其他的信徒來幫助他的。

“看到他這些行為,我深受鼓舞,因此,我不僅不在他面前表現一個剛剛皈依的人的那種裝出來的熱心,反而不向他隱瞞我的種種想法,而且,從來沒有因此就受到過他的責難。我有時候對自己說:『他之所以不過問我為什麼這樣不關心我所改宗的教派,是因為他發現我對我小時候所信奉的宗教也同樣是毫不關心的,所以他認為我這種輕蔑的態度不是一個教派問題。』但是,當我偶爾聽見他贊同同天主教教義相反的教理,當我看見他好象渺視它的一切形式的時候,我心裡又是怎樣想的呢?要是我曾經有那樣一次看見過他對他表面上似乎是不大重視的儀式隨隨便便應付了事的話,我也許就認為他是一個虛偽的基督徒了;但是,由於我深深知道他即使無人在場的時候,他也象在公開場合那樣克盡牧師的職責,所以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判斷這些矛盾的現象了。除有一個過失曾使他有失體面,而後來又不能徹底彌補以外,他的生活是可以作為我們的模範的,他的行為是無可指摘的,他的話是很誠懇和合乎情理的。由於我同他十分地親密相處,因此我對他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敬;他對人處處關懷的行為,贏得了我的心,從而使我急於要找一個機會知道他是根據什麼原則才始終如一地過着這樣奇異的一生的。

“這個機會等了很久才到來。在吐露心懷以前,他先致力於使他在他的弟子的心靈中撒播的理智和善意的種子生發幼苗。在我身上最難克服的是一種憤世疾俗的驕傲心理,是對世界上的富人和幸運的人的一種痛恨,好象他們都是犧牲了我才發財走運的,好象他們的所謂幸福都是從我這裡奪過去的。青年時期的狂妄的虛榮心碰到羞辱的釘子,因而使我更易於爆發憤怒的脾氣;我的老師殫思竭慮地使我恢復了我的自尊心,然而這種自尊的心理反而使我驕傲起來,覺得世人比以前是更加邪惡,我不僅看不起他們,而且還恨他們。


  
“他不直接打擊我這種驕傲的心理,而只是防止它使我的心腸變成鐵石;他不阻止我自己尊重自己,而只是使我不要因為自尊就看不起鄰人。由於他常常揭開虛假的表面,給我指出在表面掩蓋之下的真正的痛苦,因此使我對我的同伴的過失深為惋惜,使我對他們的苦楚表示憐憫,使我同情他們而不妒忌他們。由於他對他自己的弱點深有體會,因此對別人的弱點極為同情,認為世人都是他們自己的罪惡和別人的罪惡的犧牲者;他發現窮人在富人的桎梏之下呻吟,而富人又在偏見的桎梏之下呻吟。『相信我,』他說道,『我們的幻象不僅不能掩蓋反而增加了我們的痛苦,因為它們使本來沒有什麼價值的東西變成了珍品,使我覺得缺少這樣又缺少那樣,但實際上,要是沒有那些幻象,我們就不會覺得缺少什麼東西了。心靈的寧靜,在於把所有一切擾亂這種寧靜的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事事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最不會享受生活的;而一個人如果汲汲於謀求幸福,他往往會落得極其不幸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