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彌兒 - 130 / 354
親子關係類 / 盧梭 / 本書目錄
  

愛彌兒

第130頁 / 共354頁。

 大小:

 第130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受過一定方式和文化熏陶的孩子,只要有了能力就要把他所受的過早的教育付諸實踐的;這種孩子是非常清楚他什麼時候就具有這種能力的,他不僅不等待,反而要加速這種時候的到來;他使他的血液還未成熟就開始沸騰,甚至,在他還未體驗到他有哪些慾望以前,他早就知道他的慾望所要達到的目的了。這不是大自然在刺激他,而是他在強迫自然,因為它從來沒有教過他採取這種方式去做成年人,他在實際上還沒有成為一個大人,他在思想上就早已成為一個大人了。

自然的真正進程是比較緩慢地逐漸前進的,血液一點一點地開始沸騰,心思一點一點地趨于細緻,性情一點一點地慢慢形成。管理工廠的聰明的工人,在用工具去製造東西以前,是十分注意地要使他所有的工具都做得非常精良。在產生最初的慾望之前,有一個漫長的焦慮不安的時期,長期的無知狀態矇蔽了他的慾望的心;他有所慾望,然而又不知道他要得到的是什麼東西。血液激烈地沸騰起來,過剩的生命力要向外奔放。眼睛灼灼有光,頻頻地觀看別人,他開始對我們周圍的人發生興趣,他開始覺得他生來不是要單獨一個人生活的,這時候,他的心對人類的愛打開了大門,懂得什麼叫愛了。


  

經過細心培養的青年人易於感受的第一個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友誼。他日益成長的想象力首先使他想到他有一些同類,人類對他的影響早于性對他的影響。所以,把矇昧無知的時期加以延長,還可以獲得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利用日益成長的感性給這個青年人的心中投下博愛的種子。正是由於在他一生中,只有這個時候對他的關心教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這個好處的意義更為重大。

我往往發現,很早就開始墮落、沉湎酒色的青年是很殘酷不仁的:性情的暴烈使他們變得很急躁、愛報復和容易發脾氣的人;他們不顧一切,只圖達到他們想象的目的;他們不懂得慈悲和憐憫;他們為了片刻的快樂就可犧牲他們的父親、母親和整個的世界。反之,一個在天真質樸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青年,由於自然的作用是必然會養成惇厚和重感情的性情的:他熱誠的心一見到人的痛苦就深為感動;他見到夥伴的時候就高興得發抖,他的兩臂能溫柔地擁抱別人,他的眼睛能流出同情的眼淚;當他發現他使別人不愉快了,他就覺得羞愧;當他發現他冒犯別人了,他就覺得歉然。如果火熱的血使他急躁不安和發起怒來,隔一會兒以後,你就可以從他那深深慚愧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天性的善良;他見到自己傷害了別人就哭泣和顫慄,他願意用自己的血去賠償他使別人所流的血;當他覺察到他犯了過失,他所有的怒氣就會消失,他所有的驕傲就會變為謙卑。如果別人冒犯了他,在他盛怒的時候,只要向他道一個歉,只要向他說一句話,就可以消除他的怒氣;他既能真心實意地彌補他自己的過失,也能真心實意地原諒他人的過失。青春時期,不是對人懷抱仇恨而是對人十分仁慈和慷慨的時期。是的,我是這樣說的,我不怕把我的話付諸經驗的考驗,一個在二十歲以前一直保持着天真的善良人家的孩子,在青春時期的確是人類當中最慷慨和最善良的人,他既最愛別人,也最值得別人的愛。我深深相信,還從來沒有人向你說過這樣的話;你們那些在學院的腐敗的環境中教育出來的哲學家,是不願意知道這一點的。


  
人之所以合群,是由於他的身體柔弱;我們之所以心愛人類,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苦難;如果我們不是人,我們對人類就沒有任何責任了。對人的依賴,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徵:如果每一個人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就根本不想同別人聯合了。所以,從我們的弱點的本身中反而產生了微小的幸福。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唯有上帝才享受了絶對的幸福;不過,我們當中誰知道這種幸福是什麼樣的呢?一個力量不足的人即使自己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照我們想來,有什麼樂趣可說呢?也許他將成為一個孤孤單單、憂憂鬱鬱的人。我認為,沒有任何需要的人是不可能對什麼東西表示喜愛的:我想象不出對什麼都不喜愛的人怎麼能過幸福愉快的生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