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儒者又曰:「雨從天下」,謂正從天墜也。如〔實〕論之,雨從地上,不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然其出地起於山。何以明之?《春秋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天下,惟太山也。」太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國,各以小大為近遠差。雨之出山,或謂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夫雲則雨,雨則雲矣,初出為雲,雲繁為雨。猶甚而泥露濡污衣服,若雨之狀。非雲與俱,雲載行雨也。或曰:「《尚書》曰:『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詩》曰:「月麗於畢,俾滂沲矣。」二經咸言,所謂為之非天,如何?」 夫雨從山發,月經星麗畢之時,麗畢之時當雨也。時不雨,月不麗,山不雲,天地上下自相應也。月麗於上,山烝於下,氣體偶合,自然道也。雲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 答佞篇
第三十三
或問曰:「賢者行道,得尊官厚祿;矣何心為佞,以取富貴?」曰: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貴,必以佞取爵祿者,不能禁慾也;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貿可以得貨,然而必盜竊,情慾不能禁者也。以禮進退也,人莫之貴,然而違禮者眾,尊義者希,心情貪慾,志慮亂溺也。夫佞與賢者同材,佞以情自敗;偷盜與田商同知,偷盜以欲自劾也。
問曰:「佞與賢者同材,材行宜鈞,而佞人曷為獨以情自敗?」曰:富貴皆人所欲也,雖有君子之行,猶有饑渴之情。君子則以禮防情,以義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則無禍;小人縱貪利之慾,逾禮犯義,故進得苟佞,苟佞則有罪。夫賢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與小人本殊操異行,取捨不同。
問曰:「佞與讒者同道乎?有以異乎?」曰:讒與佞,俱小人也,同道異材,俱以嫉妒為性,而施行發動之異。讒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讒人以直道不違,佞人依違匿端;讒人無詐慮,佞人有術數。故人君皆能遠讒親仁,莫能知賢別佞。難曰:「人君皆能遠讒親仁,而莫能知賢別佞,然則佞人意不可知乎?」曰:佞可知,人君不能知。庸庸之君,不能知賢,不能知賢,不能知佞。唯聖賢之人,以九德檢其行,以事效考其言。行不合於九德,言不驗於事效,人非賢則佞矣。夫知佞以知賢,知賢以知佞,知賢則賢智自覺,知賢則奸佞自得。賢佞異行,考之一驗;情心不同,觀之一實。
問曰:「九德之法,張設久矣,觀讀之者,莫不曉見,鬥斛之量多少,權衡之縣輕重也。然而居國有土之君,曷為常有邪佞之臣與常有欺惑之患?」〔曰〕:無患鬥斛過,所量非其谷;不患無銓衡,所銓非其物故也。在人君位者,皆知九德之可以檢行,事效可以知情,然而惑亂不能見者,則明不察之故也。人有不能行,行無不可檢;人有不能考,情無不可知。
問曰:「行不合於九德,效不檢於考功,進近非賢,非賢則佞。夫庸庸之材,無高之知不能及賢。賢功不效,賢行不應,可謂佞乎?」曰:材有不相及,行有不相追,功有不相襲。若知無相襲,人材相什百,取捨宜同。賢佞殊行,是是非非。實名俱立,而效有成敗,是非之言俱當,功有正邪。言合行違,名盛行廢。
問曰:「行合九德則賢,不合則佞。世人操行者可盡謂佞乎?」曰:諸非皆惡,惡中之逆者,謂之無道;惡中之巧者,謂之佞人。聖王刑憲,佞在惡中;聖王賞勸,賢在善中。純潔之賢,善中殊高,賢中之聖也。〔惡〕中大佞,惡中之雄也。故曰:觀賢由善,察佞由惡。善惡定成,賢佞形矣。
問曰:「聰明有蔽塞,推行有謬誤,今以是者為賢,非者為佞,殆不得賢之實乎?」曰:聰明蔽塞,推行謬誤,人之所歉也。故曰:刑故無小,宥過無大。聖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故賊加增,過誤減損,一獄吏所能定也,賢者見之不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