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詳解 - 54 / 161
中國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詳解

第54頁 / 共161頁。

 大小:

 第54頁

朗讀:

世俗人都喜歡別人跟自己相同而討厭別人跟自己不一樣。希望別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別人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總是把出人頭地當作自己主要的內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頭地的人,何嘗又能夠真正超出眾人呢!隨順眾人之意當然能夠得到安寧,可是個人的所聞總不如眾人的技藝多才智高。希圖治理邦國的人,必定是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這樣做的後患的人。這樣做是憑藉統治國家的權力貪求個人的僥倖,而貪求個人的僥倖而不至于喪失國家統治權力的又有多少呢!他們中能夠保存國家的,不到萬分之一,而喪失國家的,自身一無所成而且還會留下許多禍患。可悲呀,擁有土地的統治者是何等的不聰明!

擁有土地的國君,必然擁有眾多的物品。擁有眾多的物品卻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夠主宰天下萬物。明白了擁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豈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這樣的人已經能往來于天地四方,遊樂于整個世界,獨自無拘無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來,這樣的人就叫做擁有萬物而又超脫于萬物。擁有萬物而又超脫于萬物的人,這就稱得上是至高無尚的貴人。


  

至貴之人的教誨,就好像形軀對於身影,傳聲對於迴響。有提問就有應答,竭盡自己所能,為天下人的提問作出應答。處心于沒有聲響的境界,活動在變化不定的地方,引領着人們往返于紛擾的世界,從而遨遊在無始無終的浩渺之境,或出或進都無須依傍,像跟隨太陽那樣周而複始地沒有盡頭;容顏、談吐和身形軀體均和眾人一樣,大家都是一樣也就無所謂自身。無所謂自身,哪裡用得着據有各種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種物象的存在,這是過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種物象的存在,這就跟永恆的天地結成了朋友。

47講:

賤而不可不任者①,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②,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陳者③,法也④;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⑤,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⑥,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⑦,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聖人觀于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于仁而不恃⑧,薄于義而不積⑨,應于禮而不諱⑩,接於事而不辭,齊于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11)。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于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註釋】

①任:任憑,聽任。

②因:順應,依隨。

③(c • ū):「粗」字的異體。陳:陳述。

④法:效法,這裡指可以效法的言論。

⑤廣:擴大、推展的意思。親近容易形成偏愛,擴大了親近的範圍也就成為「仁」。

⑥節:禮儀。積:增多。

⑦中:順。一說獲得的意思。

⑧會:合符。恃:依靠。

⑨薄:通作「迫」,接近、靠攏的意思。


  
⑩諱:迴避。

(11)因:循,遵從。

【譯文】

低賤然而不可不聽任的,是萬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隨順的,是百姓;不顯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陳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論;距離遙遠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義;親近然而不可不擴展的,是仁愛;細末的小節不可不累積的,是禮儀;順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於一氣然而不可不變化的,是道;神妙莫測然而不可不順應的,是自然。所以聖人觀察自然的神妙卻不去幫助,成就了無暇的修養卻不受拘束,行動出於道卻不是事先有所考慮,符合仁的要求卻並不有所依賴,接近了道義卻不積不留,應合禮儀卻不迴避,接觸瑣事卻不推遲,同於法度而不肆行妄為,依靠百姓而不隨意役使,遵循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輕率離棄。萬事萬物均不可強為,但又不可不為。不明白自然的演變和規律,也就不會具備純正的修養;不通曉道的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辦成。不通曉道的人,可悲啊!

什麼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卻處于崇高地位的,這就是天道,事必躬親有所作為而積勞累苦的,這就是人道。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道。天道跟人道比較,相差實在太遠,不能不細加體察。

天地

48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