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詳解 - 13 / 161
中國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詳解

第13頁 / 共161頁。

 大小:

 第13頁

朗讀: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為是而有畛也(15)。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16),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17),六合之外(18),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19)。春秋經世先王之志(20),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21),眾人辯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23),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辯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29)。注焉而不滿(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32)。


  

【註釋】

①類:同類、相同。

②嘗:試。

③俄而:突然。

④謂:評說、議論。以下幾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細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

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歷(曆):曆數,計算。

⑩凡:平凡,這裡指普通的人。

(11)適:往,到。

(12)因:順應。已:矣。

(13)封:界線,分別。

(14)常:定見,定論。

(15)是:對的,正確的;「為是」,意思是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畛(zh • ěn • ):田地裡的界路,這裡泛指事物、事理間的界線和區分。

(16)倫:次序。義:儀,等別。一說本句當作「有論有議」,姑備參考。

(17)八德:八類、八種。

(18)六合: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

(19)論:研究。議:評說。

(20)春秋:這裡泛指古代歷史,並非指戰國以前的那一段歷史年代。經世:經綸世事,這是用調理織物來喻指治理社會。志:記載;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誌」。

(21)懷: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與我、是與非都容藏於身。

(22)示:顯示,這裡含有誇耀于外的意思。

(23)稱:舉稱。一說通作「偁」,宣揚的意思。


  

(24)嗛(qi • ān • ):通「謙」,謙遜。

(25)忮(zh • ì):傷害。

(26)昭:明;這裡指明白無誤地完全表露出來。

(27)不及:達不到,這裡指言論表達不到的地方。

(28)圓:這裡作做圓、求圓解。幾:近,近似。「圓而幾向方」,意思是求圓卻近似於方,比喻事與願違。

(29)府:儲存財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庫,也就是整個宇宙。

(30)註:注入。焉:講作「于之」。

(31)酌:舀取。竭:盡。

(32)葆(b • ǎo • ):藏,隱蔽。「葆光」即潛隱光亮而不露。

【譯文】

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內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着把這一問題說一說。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