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395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395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395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四年,以國子司業,為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年末,以直華文閣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將至,棄官遁去。

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捲。不傳。《全宋詞》據《錢塘遺事》卷一輯其詞一首。


  

●賀新涼·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

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迴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

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誰人是?

千古恨,幾時洗?

餘生自負澄清志。

更有誰、石番溪未遇,傅岩未起?

國事如今誰倚仗?

衣帶一江而已。

便都道、江神堪恃。

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

文及翁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文及翁登第後與同年進士一起遊覽西湖時作的,抒發了作者忠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並且嚴厲斥責了南宋統治者歌舞昇平、政治腐敗和不圖恢復的現狀,同時對其偏安一隅深感憂願。

「一勺西湖水」,起句點題。一勺,比喻西湖範圍小,溶量淺。然而這一彎湖水,竟成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屏障。為加強語氣,作者連用「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兩個排比句,犀利揭露南宋歷朝君王固循保守腐朽生活。

「一勺」與「百年」形成了數字對比,形成鮮明對照,從北宋亡國的事實引出沉痛教訓,語氣轉為憂鬱,如同在哭泣。洛陽是北宋的西京,城市繁榮,有各種奇花異石、園林勝景,它的興廢,標志著天下的治亂盛衰。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廢興。「」高亭大榭,煙水焚燎,化而為灰燼。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本詞迴首洛陽花石盡」好像化用此語而影射北宋末年的歷史。徽宗趙佶為建造壽出艮岳,派朱勔到江南一帶收取奇花異石,擾亂百姓,直接引發方臘起義,最後,金兵終於滅掉北宋王朝,故都淪陷。作者有感於此,眺望北方,洛陽花石已化為灰燼,汴京宮殿亦已成為黍離之地,淹沒于迷茫煙霧之中,歲月漸久,南渡君臣也已將它遺忘。「迴首」二句通過回憶和想象「洛陽花石」和「黍離之地」,盛衰互相對比,撫今追昔,諷刺意義已十分明顯,「更不復,新亭墮淚」「更不復」三字領起,遞進一層,由微婉的諷刺轉而直接抨擊現實。

繁華的故都已荒敗不堪,南渡君臣又不思收復,甚至沒有一個空發感嘆的人存在!作者內心的悲憤再也壓抑不住,語調也由抑鬱低沉轉為亢奮激越。


  
「簇樂紅妝搖畫舫」,指的是湖上笙簧競奏仕女混雜尋歡作樂景象。面對這種場面,作者禁不住想起西晉末年祖逖中流擊楫、矢志北伐的故事。祖逖的誓言猶縈繞在耳邊,可眼前滿載「簇樂紅妝」的西湖畫舫中,卻不能找到他的身影,一邊是淪陷荒蕪的國土,一邊是紙醉全迷的生活,因此作者禁不住要迸發出「千古恨,幾時洗」這樣悲憤填膺的呼聲。

以上由西湖遊樂觸景生情引出縱論國事,悲憤苦悶的情懷。下片緊承「千古恨,幾時洗」而發表政見,評論時事。

「餘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三句表明作者立志救國的凌雲壯志和要求朝廷起用賢才的願望。澄清志,見《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充分表現作者欲輓狂瀾、澄清中原的政治理想與抱負。「磻溪未遇」和「傅岩未起」,分別用姜太公遇周文王和殷高宗重用傅說的典故,指明必須大力起用賢才才能振興國運,謀圖規復,「國事如今誰依仗?衣帶一江而已」兩句,回答結合,腐敗不堪的南宋王朝不懂得依靠人力而只想倚仗長江天險,這種盲目求安的心理,給予辛辣的諷刺。「衣帶」指的是長江之狹窄不足憑藉。「便都道、江神堪恃」是對一班昏庸君臣亡國論調的揶揄諷刺之詞。

最後,「借問」幾句,筆鋒一轉,對士大夫中不問國事的風氣也作了尖鋭的批評。南宋國力衰弱,朝廷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一些自命不凡的士大夫,卻一味寄情於山水,對國事不聞不問,也加劇了社會政治的危機。孤山林處士,指北宋初年的高士林逋,他隱居在西湖的孤山,種梅養鶴,一生不做官。他生當北宋太平之世,不求宦達,可以說是清高的表現。

但南宋後期國家危機四伏,這班士大夫卻以忘卻國事互相標榜,這無疑是消極逃避責任的表現,因此難怪作者要發出「天下事,可知矣」如此沉重的感慨了。聯繫上片歇拍「千古恨,幾時洗」,可見作者內心的憂憤之情!

這首詞不遺餘力地抨擊當時苟安之風,詞中多用設問和感嘆句,形式多樣作者或通過對比提問,如「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誰人是」,或自問自答,如:「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或通過發問表感慨,如:「千古恨,幾時洗」。此詞語言風格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明顯,這是辛氏詞人「以文為詞」的一個突出特點,此詞總起來看,可以說是南宋詞中的《陳政事書》。  

謝枋得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除撫州司戶參軍,即棄去。吳潛宣撫江東、西,闢差幹辦公事。景定末,以忤賈似道,追兩官,謫居興國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