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 - 269 / 413
古典小說類 / 三月 / 本書目錄
  

吳三桂

第269頁 / 共413頁。

 大小:

 第269頁

朗讀:

言語未畢,便聽宮外西南方向隱隱傳來牛吼一般的聲音,殿中之人頓時怔住,接着又是一陣更響的叫聲愈傳愈近,人們感覺到官殿在微微顫動,弔在殿中的幾盞宮燈像打鞦韆般來回搖蕩,門窗樑柱發出咯吱咯吱的呻吟聲。「天爺!」小毛子失聲叫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皇后被驚得臉色煞白,幾個膽小的宮女更是害怕,身子搖晃如一團篩糠。

「地震!”不知是誰大吼一聲,「決護着老佛爺,皇上出去!」人們這才清醒過來,急忙扶着太皇太后腳不點地跑到院子裡。幾個太監宮女合力抬了幾張椅子,晃悠着跟了出來,將椅子放在口邊均不靠牆的一片青磚地上。康熙早已被孔四貞搶先拖了出來,看到如此混亂的場面,禁不住笑道:“你們這叫什麼樣子?逃荒不像逃荒,討吃不像討吃的!」


  

兩聲劇烈的震聲從地心發出,人們不由自主地前搖後晃,不少人站不住腳摔倒在地。遠處揚起漫天黃霧,民房倒塌轟然作響,諾大的紫禁城被亂罩在一片灰暗之中。儲秀宮中,皇后、貴妃和太監、宮女全都鴉雀無聲地站在劇烈震動的庭院當中,太皇太后獨自合掌閉目席地而坐,口中喃喃唸佛,只有康熙不動聲色地坐在宮中仰視上蒼。

午牌剛過,餘震不斷反覆來臨。

巍峨的五鳳樓,大大小小的民房,殿字館閣都隨着大地的起伏婆娑起舞;天空中黃塵與暗紅的彩雲攪在一起翻流,天空一團昏黑;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空,映照着人們一張張驚惶恐怖的面孔,狂風夾雜暴雨從天而降。從永定門、哈德門到東直門一帶人煙密集的地方,人們扶老攜幼依偎在一起,孩子們被這極端恐怖的場面,嚇得哇哇大哭。一些平素吃齋唸佛的人,則用獃滯的目光仰望蒼穹,雙手合十,祈禱平安。

發生了地震這種異常現像,京城中不免人心騷動,人們之間紛紛流傳「有大事要發生了!」這也難怪,當時人們將地震當作上天對朝廷的警告;不是朝廷中為政有害,就是邊關將要發生兵亂。

對於民間種種傳言,康熙卻不大理會。

在他即位後最初幾年,國家雖有內亂和外患,但大部分他都處理得有條不紊,少有大的失誤,大局基本穩定,並且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他希望做一代「中興英主」的信心很強,鋭氣也很盛,對於日蝕、星變、怪風、霪雨等自然界中的異常現像,雖然心存戒懼,卻不像其他人那樣害怕。

三年前,有一個朝臣因旱澇成災,上疏言事,批評朝政,措詞過于激切。康熙非常惱火,在上朝時遂訓斥道:「堯有九年之澇,湯有七年之旱,並不聞堯與湯有何失德!」但有數量不少的臣民都認為任何不正常的自然現象都是五行災異,也就是上天給下界作出的警告,預示着國家的不祥之兆,遂膽顫心驚,訪徨不寐。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只是地球內部的一種運動規律罷了,而人們對地震缺乏科學的解釋,於是產生種種無稽之談。早在明朝的時候,北京就發生過多次地震,萬曆年間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短短的十八年之中,北方便發生了兩次地震。無奈從西漢以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就將地震同人事聯繫起來,而這種迷信思想伴隨着天災人禍的發生,逐漸深入人心。

康熙遇事向來鎮定自若,胸有成竹,但聯想到目前局勢和京城輿論,不免心中有了淡淡的憂愁。東北邊境,羅剎鬼子尋釁閙事,伺機挑起爭端;西北葛爾丹蠢蠢欲動,圖謀不詭,自立為汗與朝廷抗衡;南方三藩王擁兵自重,虎踞龍盤,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另外又有水旱災難時常發生,難道這些就是上天的所謂「警告」?預兆他的江山不穩麼?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據實轉奏錄台太監觀察到的星像和雲氣變異,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

凡事靠人努力,哪能靠神靈保佑國運,康熙雖有顧慮,但心裡仍然這麼想。


  
但朝中已經有一些大臣,上疏勸諫不要無視上天的告誡,趕快選擇良辰吉日,焚化表文,祈求上蒼饒恕罪過,賜福人間。令康熙不得不考慮這件事的是,素來吃齋唸佛的太皇太后,更是虔誠,最有上表祈福的心願,三番五次地向康熙嘮叨什麼逆天而行,上天就要降災,臣民就要遭殃等類似的話。

康熙心中很痛苦。自己既然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應該迷信僧、道、鬼神,徒做無益之事,空遭後世議論。可又想到國事日非,一時半晌又拿不出個萬全之策,除非上天見憐。唉,既然大家都這麼想,就算祈一次福又有何妨?只要我照大家的心意做了,上天顯聖賜福更好,也好使我大清國泰民安;上天不顯靈那也不用埋怨,那是天意了。

不過,他心裡只是默道:「祈福,祈福!你們可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只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耳!」

由於事務繁忙,一直過了四月,祈福這件事還沒有着落。這一天,康熙接到山西巡撫和布政司的聯名奏疏,說山西其地突然降下天雨血地上的紅色塵上被大風颳起,飄到幾百里或上千里以外,隨雨而降,古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誤以為是「天雨血」很不吉利,倒塌了許多房屋,壓死了不少人、畜。群臣百姓聞聽此訊,又是一陣驚慌。大臣們對策上言,說今年京師地震,山西血雨,這是極不尋常的災異。

言及西漢哀帝時曾發生日蝕和地震,果然不久西漢就亡國了。看到人心騷動,想想目下大局,康熙想儘快了結這樁心願,於是決定選擇一個宜于齋戒祈禱的日子,親至南城的醮壇燒香,並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表文,井事先傳諭在南城的僧道們知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