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96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96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96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官樹《周禮‧野廬氏》:「比國效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國語》:「單襄公述周制以告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釋名》曰:『古者列樹以表道,道有夾溝以通水潦。」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種樹,以記裡至以蔭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如伯所茇;道周之杜,君子來游。固已宣美風謡,流恩後嗣。子路治蒲,樹木甚茂;子產相鄭,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代,而官槐官伐,周道如砥,若彼濯濯,而官無勿翦之思,民鮮侯旬之芘矣。《續漢‧百官志》:「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土木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于道側。」是昔人固有專職。後周書‧韋都寬傳》:「為廢州刺史。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頽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既免修復,行旅又得芘蔭。周文帝后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冊府元龜》:「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于兩京路及城中苑內種果樹。代宗永泰二年正月,種城內六街樹。《舊唐書‧吳湊傳》“官街樹缺,所司植榆以補之。湊曰: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槐陰成,而湊卒,人指樹而懷之。」《周禮‧朝士》注曰:「槐之言懷也,懷來人于此。」然則今日之官其無可懷這政也人矣。

○橋樑《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石砫之梁四,木柱之梁三,巨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其餘皆所管州縣隨時營葺。其大津無樑,皆給船人,量其大小難易以定其差等。」今幾甸荒蕪,橋樑廢壞,雄莫之產,秋水時至,年年隱絶,曳輪招舟,無賴之徒籍以為利。潞河渡子勒索客錢,至煩章劾。司空不修,長吏不問,亦已久矣。況于邊陲之遠,能望如趙充國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從枕席上過師哉。《五代史》:「王周為義武節度使,定州橋壞,覆民租車。周曰:『橋樑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慄為治其橋。」此又當今有司之所愧也。


  

○人聚太史公言:「漢文帝時,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劉寵為會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龐眉皓髮之老未嘗識郡朝。史之所稱,其遺風猶可想見。唐自開元全盛之日,姚、宋作相,海內昇平。元稹詩云:「戍煙生不見,村豎老猶純。」「此唐之所以盛也,至大曆以後,四方多事,賦役繁興,而小民奔走官府,日不暇給。元結作《時化》之篇,謂人民為徵賦所傷,州裡化為禍邸。此唐之所以衰也。予少時見山野之氓,有白首不見官長,安於畎畝,不至城中者。泊于末造,役繁訟多,終歲之功半在官府,而小民有“家有二頃田,頭枕衙門眠」之諺,已而山有負隅,林多伏莽,遂舍其田園,徙于城郭。又一變而求名之士,訴在之人,悉至京師,輦轂之間易於郊垌之路矣,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五十年來,風俗遂至于此,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後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人聚于鄉而治,聚于城而亂,聚于鄉則土地闢,田野治,欲民之無恆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則謡役繁,獄訟多,欲民之有恆心,不可得也。

昔在神宗之世,一人無為,四海少事。郡縣之人其至京師者,大抵通籍之官,其仆從亦不過三四,下此即一二舉貢與白糧解戶而已。蓋幾于古之所謂「道路罕行,市朝生草」。彼其時豈無山人遊客于請公卿,而各挾一藝,未至多人,衣食所須,其求易給。自東事既興,廣行召募,雜流之士哆回談兵,九門之中填馗溢巷,至于封章自薦,投匭告密,甚者內結貂當,上窺顰笑,而人主之威福且有不行者矣。《詩》曰:「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興言及此,每輒為之流涕。

欲清輦載之道,在使民各聚于其鄉始。

○訪惡尹翁歸為右扶風,縣縣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課吏大會中,及出行縣,不以無事時。具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所謂收取人,即今巡按御史之訪察惡人也。武斷之豪,舞文之吏,主訟之師,皆得而訪察之。及乎濁亂之時,遂藉此為罔民之事。矯其敝者乃並訪察而停之,無異因噎而廢食矣。

《傳》曰:「子產間政于然明,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鴿之逐鳥雀也。是故誅不仁,所以子其民也。」


  
《說苑》:「董安於治晉陽,問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日信、曰敢。』董安於曰:『安忠乎?』曰:『忠於主。』曰:『安信乎?』曰:信于今。’曰:『安敢乎?』曰:『敢於不善人。』董安於曰:『此三者足。』」

《鹽鐵論》曰:「水有扁狙池魚勞,國有強禦齊民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