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乾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乾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薑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讀解】
孟子在這裡所說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給梁惠王說的王道,王政就是王道之政,用仁德來統一天下的政治,實際上也就是他的另一個術語——仁政。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是言必稱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這裡向齊宣王介紹王道政治時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為依據的。這裡的話雖不長,但包含的內容卻是很廣,牽涉到農業稅收、官吏制度、商業政策、漁業開放、刑法制度等等,尤其是最後還重點說到了社會福利的問題。
按照孟子的思想,制國平天下的人不可不重視社會福利事業。敬老院、孤兒院等應大大加強,養老保險、人身保險等等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當然,是不是還應該開設婚姻介紹所,甚至是是老年婚姻介紹所,這就不是孟老夫子所能想象的了。
當孟子描繪出周文王的仁政圖景時,齊宣王不由的脫口而出,讚揚孟子所說的是「善哉言呼!」然而,有意思的是,當孟子自以為抓住了時機問齊宣王為什麼不向周文王學習,施行仁政時,齊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詞來,從上一次孟子勸他採取和平共處外交政策時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說「寡人好貨」,乃至于「寡人好色」來了。大有自甘墮落,自認是孔子的學生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杌也」的味道。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我貪財好色!」我就是這麼不成器,你難道還要我實行你那高深廉潔的王道或仁政嗎?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說你貪財好色,你就是說你「好殺」,是殺人狂,他也會告訴你說,喜歡殺人殺人不要緊,只要你殺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周武王不就逼殺了殷紂王嗎?所以,針對齊宣王說自己「好貨」、「好色」的問題,孟子又展開了談天說地口,同樣找出了史證,說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貨」,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當然,最關鍵的兩句話依然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一言以蔽之,還是「與民同樂」的思想,或者準確一點說,是「與民同欲」。看來,在孟子的心目中,只要你這做國君的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幹什麼都是不會錯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作為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亞聖」孟子是奉行中庸之道,而不會如此走極端的。他之所以退讓,如此縱容齊宣王,任齊宣王說什麼他都順水推舟,打蛇隨棍上,其實是採用的欲擒故縱手法,使齊宣王沒有退路,難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實在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細心體會。而不要撿了半句就開跑,以「亞聖」孟子曾經說過貪財好色沒有關係為依據,使自己成為惟利是圖的貪財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
王顧左右而言他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則②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③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註釋】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則:這裡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結果。 ③士師:司法官。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絶交!」
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
【讀解】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後「王顧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動傳神,成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採用的是層層推進的論證法,從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論到中層幹部的行為,再推論到高級領導人的身上。逼齊宣王毫無退路尷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齊宣王的洋相,不過是因為他老東推西擋,東扯葫蘆西扯瓜,不肯表態實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綱治國,作出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