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黎聖母院 - 51 / 181
文學類 / 雨果 / 本書目錄
  

巴黎聖母院

第51頁 / 共181頁。

 大小:

 第51頁

朗讀:

“我們痛苦而又憤慨地看到,人們打算擴建、改造、翻修這座令人觀止的宮殿,也就是說想把它破壞殆盡。如今建築師的手都是粗笨有餘,壓根兒不能去觸摸一下這些文藝復興時代的精緻傑作。我們一直期望他們不敢冒然這麼做。況且,拆毀杜伊勒裡宮如今也許不僅僅是一種粗暴行為,連一個汪達爾醉漢也會羞紅了臉,而是一種背叛行徑。杜伊勒裡宮不但是十六世紀的藝術珍品,而且還是十九世紀的歷史的一頁。這座王宮已不再屬於國王,它屬於人民。我們就讓它永遠像今天這個樣子吧!我們的革命已經在它的額上打下烙印。在它的兩座門面上,一座挨過八月十日的炮彈,另一座遭受過七月二十九日的炮轟。它是神聖的。

八三一年四月七日于巴黎”(雨果第五版原注)


  

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君主立憲制。

然而,國王與革命之間的妥協是脆弱的。國王路易十六拒絶廢除貴族特權,拒絶《人權宣言》,對君主立憲制又三心二意,加上移居國外的貴族陰謀策劃反革命勾當,以及一七九二年四月對奧地利作戰慘遭失敗,於是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人民在資產階級激進派的領導下,攻佔了杜伊勒裡宮。路易十六倉皇出逃,但被抓獲,一七九三年一月被送上斷頭台處死。

一八三○年,查理十世頒佈了四道敕令:取消一八三○年七月三日選舉結果:召開選舉人重新選舉;修改選舉法(壓縮選舉人的數目);全部取消新聞自由。於是巴黎爆發了七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天起義,歷史稱為「三個光輝的日子」,結束了查理十世的統治。起義群眾于七月二十九日攻佔了杜伊勒裡宮。然而,七月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大資產階級所篡奪,他們與貴族相勾結,建立了波旁支系的七月王朝。

杜伊勒裡宮今已不復存在,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部分遭火焚,一八八二年被拆除。如今只剩下杜伊勒裡花園,成為巴黎遊覽勝地之一。

在聖恩谷教堂,是路易十三①的巴黎,這是一種低矮扁平的建築藝術,拱頂呈籃子提手狀,柱子像大肚皮,圓頂像駝背,要說都說不來;在殘老軍人院,是路易十四②的巴黎,氣派宏大,富麗堂皇,金光燦爛,卻又冷若冰霜;在聖絮爾皮斯修道院,是路易十五③的巴黎,渦形裝飾,綵帶繫結,雲霞繚繞,細穗如粉絲,菊苣葉飾,這一切都是石刻的;在先賢祠,是路易十六④的巴黎,羅馬聖彼得教堂拙劣的翻版(整個建築獃頭獃腦地蜷縮成一堆,這就無法補救其線條了);在醫學院,是共和政體的巴黎,一種摹仿希臘和羅馬的可憐風格,活像羅馬的大競技場和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彷彿是共和三年憲法摹仿米諾斯⑤法典,建築藝術上稱為穡月⑥風格;在旺多姆廣場,是拿破崙的巴黎,這個巴黎倒是雄偉壯觀,用大炮鑄成一根巨大的銅柱;在交易所廣場,是復辟時期的巴黎,雪白的列柱支撐着柱頂盤的光滑中楣,整體呈正方形,造價兩千萬。

①穡月:又譯獲月,法國共和曆法的第十月,相當於公曆六月十九(或二十)日至七月二十(或二十)日。

②米諾斯:古希臘克諾索斯島國的國王,大約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五世紀期間。相傳米諾斯是克里特島的開化者,公正的國君,立法的哲人。

③路易十六(17541793):法國國王(17741791)。

④路易十五(17101774):法國國王(17151774)。

⑤路易十四:見本卷第一章注。


  
⑥路易十三:見本卷第一章注。

由於格調、式樣和氣勢相類似,各有一定數量的民房與上述每座獨具特色的歷史古蹟緊密相聯繫。這些民房分散在不同的街區,但行家的目光還是一眼便可把它們區分開來,並確定其年代,只要善於識別,哪怕是一把敲門槌,也能從中發現某個時代的精神和某個國王的面貌。

因此,今日巴黎並沒有總體的面貌,而是收藏好幾個世紀樣品的集錦,其中精華早已消失了。如今,京城一味擴增房屋,可那是什麼樣子的房屋呀!照現在巴黎的發展速度來看,每五十年就得更新一次。於是,巴黎最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藝術便天天在消失,歷史古蹟日益減少,彷彿眼睜睜看這些古蹟淹在房舍的海洋中,漸漸被吞沒了。我們祖先建造了一座堅石巴黎,而到了我們子孫,它將成為一座石膏巴黎了。

至于新巴黎的現代建築物,我們有意略去不談。這並非因為我們不願恰如其分地加以讚賞。蘇弗洛先生建造的聖日芮維埃芙教堂,不用說是有史以來薩瓦省用石頭建造的最美麗蛋糕。榮譽軍團官也是一塊非常雅緻的點心。小麥市場的圓頂是規模巨大的一頂英國賽馬騎手的鴨舌帽。聖絮爾皮斯修道院的塔樓是兩大根單簧管,而且式樣平淡無奇;兩座塔樓屋頂上那電報天線歪歪扭扭,起伏波動,像在不斷做鬼臉,煞是可愛!聖羅希教堂門廊之壯麗,只有聖托馬斯·阿奎那①教堂的門廊可相媲美;它在一個地窖裡還有一座圓雕的耶穌受難像和一個鍍金的木雕太陽,都是奇妙無比的東西。

①托馬斯·阿奎那(12271274):意大利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其學說被確定為羅馬教會的官方哲學,其哲學體系被稱為「托馬斯主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