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想要免除操勞形體的情況,不如忘卻世事。忘卻世事就沒有勞苦和拘累,沒有勞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就能跟隨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跟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世俗之事為什麼須得捨棄而生命途中的痕跡為什麼須得遺忘?捨棄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會勞累,遺忘了生命的涯際精神就不會虧損。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複本還原,就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天和地,乃是萬物(生長、繁育)的父體和母體,(陰陽二氣)一旦結合便形成物體,物體一旦離散又成為新的物體產生的開始。形體保全精神不虧損,這就叫做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精神彙集達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過來又將跟自然相輔相成。
【原文】
子列子問關尹曰(
1):「至人潛行不窒(
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
3)。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
4),非知巧果敢之列(
5)。居(
6),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
7)?夫奚足以至乎先(
8)?是色而已(
9)。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
10),夫得是而窮之者(
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
12),而藏乎無端之紀(
13),遊乎萬物之所終始(
14),一其性(
15),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
17),其神無郤(
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
19)。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
20),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幹(
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
22),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
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
24)。不厭其天,不忽於人(
25),民幾乎以其真!」
【譯文】
列子問關尹說:「道德修養臻于完善的至人潛行水中卻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於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請問為什麼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關尹回答說:“這是因為持守住純和之氣,並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訴給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聲音、顏色的東西,都是物體,那麼物與物之間又為什麼差異很大,區別甚多?又是什麼東西最有能耐足以居於他物之先的地位?這都只不過是有形狀和顏色罷了。大凡一個有形之物卻不顯露形色而留足於無所變化之中,懂得這個道理而且深明內中的奧秘,他物又怎麼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樣的人處在本能所為的限度內,藏身於無端無緒的混沌中,遊樂於萬物或滅或生的變化環境裏,本性專一不二,元氣保全涵養,德行相融相合,從而使自身與自然相通。像這樣,他的稟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沒有虧損,外物又從什麼地方能夠侵入呢!
“醉酒的人墜落車下,雖然滿身是傷卻沒有死去。骨骼關節跟旁人一樣而受到的傷害卻跟別人不同,因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車子上也沒有感覺,即使墜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驚、懼全都不能進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傷害卻全沒有懼怕之感。那個人從醉酒中獲得保全完整的心態尚且能夠如此忘卻外物,何況從自然之道中忘卻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態呢?聖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復仇的人並不會去折斷曾經傷害過他的寶劍,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會怨恨那偶然飄來、無心地傷害到他的瓦片,這樣一來天下也就太平安寧。沒有攻城野戰的禍亂,沒有殘殺戮割的刑罰,全因為遵循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