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天道運而無所積(
1),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
2),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
3),故海內服。明于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
4),其自為也(
5),昧然無不靜者矣(
6)。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
7),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
8),平中准(
9),大匠取法焉(
10)。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
11);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
12),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13),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14)。虛則靜,靜則動(
15),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16)。無為則俞俞(
17),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
18),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19)。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
20),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21)。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
22),此之謂大本大宗(
23),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譯文】
自然規律的運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統治的規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天下百姓歸順;思想修養臻于聖明的人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人人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曉於聖哲,對於瞭解帝王之德的人來說,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暢達,全都是自身的運動,晦跡韜光不露形跡從不損傷靜寂的心境。聖明的人內心寧寂,不是說寧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寂;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心,因而心神才虛空寧寂猶如死灰。水在靜止時便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鬚眉,水的平面合乎水準測定的標準,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水準。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聖明的人心境是多麼虛空寧靜啊!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鏡,可以作為萬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聖明的人都停留在這一境界上。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虛淡,空靈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心境充實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虛空才會平靜甯寂,平靜寧寂才能自我運動,沒有干擾地自我運動也就能夠無不有所得。虛靜便能無為,無為使任事的人各盡其責。無為也就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身藏憂愁與禍患,年壽也就長久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帝王之位,就象唐堯作為國君;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臣下之位,就象虞舜作為臣屬。憑藉這個道理而處於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憑藉這個道理而處於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曉了玄聖素王的看法和主張。憑藉這個道理退居閒遊于江海,山林的隱士就推心折服;憑藉這個道理進身仕林而安撫世間百姓,就能功業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靜而成為玄聖,行動而成為帝王,無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無為為本的規律,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用此來均平萬物、順應民情,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跟人諧和的,稱作人樂;跟自然諧和的,就稱作天樂。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