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發現你的優勢 - 68 / 73
勵志類 / 馬庫斯白金漢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發現你的優勢

第68頁 / 共73頁。

我們對此的解釋是:大多數組織之所以不斷提拔員工,是因為它們把一個偉大的見解與一個重大的錯誤危險地混為一體。這一偉大見解基于一種直覺,即:渴求名望是人類所有動機中最強烈的動機:正如弗蘭克·福山(Frank Fukuyama)在《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一書中所述,自古以來,許多最睿智的思想家都認為,「希望被別人尊為非同凡響的傑出人士」是人類的本性。“柏拉圖講到氣魄(thymos)或『精神』;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講到人對榮耀的渴望;霍布斯(Hobbes)講到人的驕傲和自負;盧梭(Rouosseau)講到人的虛榮心(amour-propre);亞歷山大,漢

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講到人對功名的熱愛;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on)講到人的野心;黑格爾講到認可;尼采則把人描畫成『長着紅臉蛋的野獸』。”這些思想家並不是說,我們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他們只不過想表明,我們每個人從心底都渴望被別人視為值得尊敬的人;而且這種願望極為強烈,以至於我們願意冒死亡或傷殘的危險去實現它。


  

我們大多數人不需要黑格爾、尼采或柏拉圖來說服我們,而能憑直覺感受到這一點。在我們的所有人際交往中,從球場上的爭吵到反抗壓迫這一人類最崇高的抗爭,我們都聽到道德權威的聲音在說:「給予我做人應有的尊嚴。」這一偉大的見解說明,為什麼我們本能地意識到,偏見是錯誤的,人的自然狀態是自由的,而嘉獎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給予他更高的名望。我們這樣想是對的。一個組織一旦忘記了這一偉大見解,繼而無法滿足個人對名望的需求,下場只會是逐個流失每個人的活力和熱情。最近,有人試驗在組織內部消除等級制度,創建扁平化和自我管理的隊伍,其中沒人當頭,大家都是「同事」。這類試驗雖然在理論上別出心裁,但恰恰由於挫傷了個人對名望的追求而在實踐中陷于失敗。

如果我們的偉大見解在於,所有的人都渴求名望,而這一渴望應予以引導,而不是抹煞或壓制,那我們犯的重大錯誤又是什麼呢?我們所犯的重大錯誤在於認定,所有的人都渴望相同的名望——伴隨權力的名望。直到大約20年前,這種觀點算不上錯。在高度專制的社會中,每個人選擇和判斷的自由都受制於頂頭上司的一轉念。在這種情況下,惟一值得獲取的名望來源於對別人的權力。直到20年前,大多數有着集中指揮和控制的文化的組織都是高度獨裁的社會。難怪每個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攀登權力階梯。這是避免受制的惟一途徑,也是獲取尊重的惟一途徑。

然而,今天的很多組織正在擺脫指揮和控制,向授權文化轉變。它們不得不這樣做。在重視專業知識和個性化顧客關係的知識經濟中,員工可能比經理更瞭解他們的領域或顧客群,因此,經理控制員工的選擇和判斷的權力大大削弱。在這類組織中,誰享有更高的名望,是天才的程序員還是他的老闆?是超級銷售明星還是他的銷售經理?是一呼百應的商店經理還是他的地區總監?


  
回答是,在知識經濟(加上緊俏的勞動力市場)條件下,任何在各自職位上出類拔萃的人,無論員工、主管、經理還是領導,都應該享有名望。為了鼓勵公司歡迎的各種近乎完獎的工作表現,應當設立多種不同的名望。不幸的是,大多數組織的結構並不利於提供多樣化的名望。它們儘管承認授權的必要性,但仍固守一種名望——源於對別人控制權的名望。而由於只看到一種名望,它們只設計了一條獲得名望的路徑:好好幹,獲得提拔和權力;再幹好些,爬得更高,權力更大。如果等級制度不過是把不同的名望分配給不同的人,那麼此類組織的缺陷並非等級太多,而是太少了。它們吃虧在於名望短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