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88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88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88頁

朗讀:

在《西遊記》出現之後,明中葉神魔小說創作風磨一時。不少文人或借歷史事件,或借流行的神怪故事,寫了大量的像《三寶太監下西洋》之類的小說。直接和《西流記》有關的就有《西遊記》、《西遊補》等書。其中比較好的是隆慶、萬曆年間的《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一百回,據現存明舒載陽刊本的題記,它是由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作者以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博採民間傳說,並加上自己的虛構,演繹成了長篇的神魔小說。它一面假借歷史事件,託古諷今,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另一方面通過神魔鬥法的描寫,宣揚了宿命論和「三教合一」的思想。


  

關於殷周鬥爭和武王伐紂的傳說故事,本來就是精華糟粕參半的。這些傳說在肯定封建王權和神權的基礎上,批判了紂王的暴虐,也羼雜了一些荒誕不經的神魔情節。《封神演義》保存了這些內容,並且突出地增補了關於神魔鬥法的描寫。小說通過許多情節,暴露紂王設炮烙、造蠆盆、剖孕婦、敲骨髓的暴行,這是明中葉以後,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殘暴政治現實的折光反映。殷、周在歷史上本來不是君臣關係,而作品卻把它們說成是君臣關係,這是作者想以此突出武王伐紂是「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滅獨夫」。因此姜子牙一再以「天下都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張,號召諸侯「弔民伐罪」,這顯然是和封建倫理中所規定的君臣關係相違反的。在哪吒剔骨還肉的故事裡,作者生動地塑造了哪吒的反抗性格,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孝道。由於李靖對兒子的冷酷、自私,所以哪吒可以不聽父命,而且直接用行動來反抗。這裡作者所表現的反對封建孝道的觀點(儘管是不徹底的),卻是值得珍視的,它和上面肯定武王伐紂的思想是一致的。雖然,哪吒的反抗沒有得到最後的勝利,終於被迫投降,向李靖認罪,但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很進步的觀念,它的出現是和中葉後的時代特徵密切相關的。

但是,《封神演義》存在的糟粕是很多的。作者基本上是肯定封建王權和神教的,因此在一些情節中,雖然對封建君主暴政和封建倫理觀唸作了一定的批判,但全書卻貫串了宿命論觀點。作者的情節安排和人物刻劃,都是為了要表現「成湯氣數已盡,周室當興」這一命定的主題,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因此,在小說的具體描寫中經常出現矛盾。例如對聞仲、殷郊、殷洪等人的愚忠愚孝,小說雖以悲慘的結局作了批判;但同時又對他們表示同情和讚歎,說他們“如今屈指應無愧

”。又如,描寫闡教和截教之間的鬥爭,本是一場正義勢力和邪惡勢力之間的鬥爭,壁壘分明。但結果無論是為正義陣亡的人和神;還是倒行逆施的紂王和申公豹等截教中的神魔,卻都一視同仁,皆大歡喜地’一道靈魂進入封神台去了”。這就模糊了是非界限,調和了矛盾,大大削弱了它的積極意義。此外,作者着意刻劃妲己的妖媚險毒,把她寫成一個可以左右紂王的人物,這不僅反映了作者「女人是禍水」的封建觀點,而且嚴重地歪曲了小說所反映的社會鬥爭。


  
在藝術方面,《封神演義》塑造了幾個具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像哪吒的純樸和反抗,楊戩的勇敢和機謀,妲己的狡猾和殘忍,以及申公豹的挑撥離間、倒行逆施,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某些明顯是從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吸取來的片斷,如「哪吒閙海」等,寫得更為生動。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