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李逵出身于貧苦農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當小牢子。構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強烈的革命要求和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他是一團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掃蕩腐朽、黑暗勢力的旋風。他上樑山很主動,沒有絲毫勉強,當宋江提出上樑山時,是他第一個熱烈地響應,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鳥斧,砍做兩截罷!」他對統治階級從來沒有幻想,當柴進受到殷天錫欺負而幻想靠條例打官司時,他說:「條例條例,若還依得,天下不亂了,我只是前打後商量。」什麼統治階級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寶座,都不在他的眼底。在剛上樑山時,就提出了「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說:「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將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這種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為招安的堅決反對者。當宋江吟[滿江紅]詞,流露嚮往招安情緒時,他便「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後來朝廷派陳太尉來招安,他便把「聖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後,他還屢次要反上樑山,甚至在死後,大宋皇帝還夢見他「掄起斧頭,向自己砍來,嚇出一身冷汗」。
李逵對自己弟兄們和受苦的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種光輝的表現。宋江關在牢裡,是他「寸步不離」、「早晚在牢裡服侍」,江州劫法場救宋江、戴宗時,他第一個赤條條地掄着板斧,從酒樓跳進刑場殺將起來;高唐州救柴進,又是他第一個隻身下井。他平日最愛宋江,可是當他誤聽宋江強奪民女的消息後,便大閙忠義堂,砍倒杏黃旗。這說明在他心目中,農民起義的利益是高於一切個人感情之上的。在沂水縣,當他要殺冒他的名攔路行動的李鬼時,忽聽他說家有老母無人贍養,他反以十兩紋銀相贈。看出他對於受苦人是懷有怎樣的階級感情。作為一個農民英雄,伴隨他的純樸天真,李逵也有簡單、鹵莽、不講策略和狹隘報復思想等缺點。打起仗來,往往不分對象亂砍亂殺。在三打祝家莊時,由於宋江實行分化政策,使扈家莊保持中立。但李逵不管,排頭價砍去,殺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壞了義軍的策略。但這些缺點和他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相比,畢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對於一個農民英雄來說,也是難於完全避免的。
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的一個提轄官,社會身分是下級軍官,實際上卻是一無所有,既沒家庭,又沒產業,無牽無掛。他對社會上的壓迫和不平,懷有強烈的憤懣,對各種罪惡勢力採取了主動挑戰的態度。「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識,只是為了同情他們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惡霸鄭屠,結果被迫無地容身,只好出家當和尚。在大相國寺與林衝不過是萍水相逢,但由於痛恨高太慰對林沖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讓高俅吃他「三百禪杖」,進而大閙野豬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陰謀。為援救被欺凌者,他不惜與統治者反抗到底,從不考慮個人得失。「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是他行動的信條。魯智深性格中也有單純、樸實的這一面,有時甚至表現很鹵莽。但下級軍官的生活經歷,又使他具有一定的鬥爭經驗,在打死鎮關西后,用虛晃一招以為脫身之計,正是這種鬥爭經驗的表現。
武松在那些出身于下層人民的英雄行列中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充滿着英雄傳奇的色彩。他武藝高強,秉性剛烈,對於社會上的惡勢力和不義行為有堅決鬥爭精神。但他封建倫理意識強,私人恩仇觀念重。在景陽岡打虎後,當上了陽谷縣的都頭,一心想為統治階級效勞。直至哥哥被害,告狀不准,殺死了兇手潘金蓮和西門慶後卻又到官府自首。這一方面說明他的剛強、正直,不願連累他人;同時也表示他對官府還有一定的幻想。醉打蔣門神一舉,固然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為了報答施恩的知遇之恩。被張都監收為心腹後,更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虧,差點把命都送了。血的教訓,使他對封建統治者的真面目逐漸加深認識,反抗也隨之越加激烈,大閙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把他長期積壓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發出來了。終於走上了團結起義的道路,在日後長期的鬥爭中,革命意識逐漸堅定,成為堅決反對招安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