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在《演義》裡,作者還善於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的種種事件,把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而諸葛亮這個光照全書的人物,正集中地表現這種驚人的智慧,絶世的才能。《演義》的作者一反正史所謂「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看法,把他描寫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人物。他隱居隆中時,對天下大勢已瞭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魏的長遠戰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勝就奠定了他在劉備集團內部的威信。赤壁之戰,他孤身到吳國,不僅在身臨危境中舌戰群儒,和東吳上下各方進行了複雜曲折的鬥爭,爭取了強有力的同盟,貫徹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而且在戰役部署的各個關鍵環節上表現了超過曹操和周瑜的見識和才能。在三氣周瑜、奪取荊州過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齒地說:「既生瑜,何生亮!」後來龐統死於落鳳坡,關羽失荊州,身死麥城,劉備征吳失敗,病死白帝城,都是由於不聽他的勸告。劉備死後,蜀中元氣大傷,他卻獨力支持了這個困難的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穩定局勢,平定後方,打擊敵人。那種排除萬難的才能、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結合在一起,就成為封建時代人民所幻想的「賢相」的典型,他和那些「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書生是完全不同的。除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兩人也是富有鬥爭經驗、善於應付各種事變的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分析曹軍的虛實,談笑自若地部署這場大戰,兩度愚弄蔣幹,並通過蔣幹以愚弄曹操,都表現了出色的戰略才能。曹操雖然被作者寫成反面人物,但作者並沒有把他簡單化,因此在寫他奸詐時,也表現了他「豪爽而多智」的一面。例如在青梅煮酒的談話中他笑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是「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是「虛名無實」,劉璋是「守戶之犬」,對當代人物分析得很精闢。官渡之戰,他在和袁紹軍力相懸十倍的條件下,善於聽取許攸的建議,劫燒烏巢軍糧,終於取得勝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勁敵。其他和蜀國的龐統、姜維,吳國的呂蒙、陸遜,魏國的司馬懿等,也是長於謀略的人物。以上這些人物層出不窮的奇謀勝算,不僅使這部書吸引人心,而且教育人民認識封建社會政治鬥爭的複雜的尖鋭,獲得階級鬥爭的經驗和才能,突破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積極掌握自己的命運,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但是《演義》的思想內容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作者從封建立場出發,誣衊黃巾起義軍是「劫驚良民」的「盜賊」,儘管這只是全書的引子,而且在具體描寫中,作者也指出朝政種種黑暗腐敗是起義的原因,寫出「青、幽、徐、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客觀上反映了起義領袖在人民中的威望,但這並不能掩蓋作者對農民起義的階級偏見。書中一開頭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認為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是先天命定,完全是一種傳統的「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論。龐統死前有童謡預言,上方谷司馬懿父子不死,是出於天意,也充滿宿命論色彩。孔明火燒藤甲要「損壽」,是因果報應觀點。至于孔明借東風,擺八陣圖,五丈原禳星,關羽玉泉山顯聖,以及于吉、左慈興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滿了神怪迷信色彩。
第四節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小說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