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繼柳開、王禹稱之後,提倡復古的,有姚鉉(
968—
1020)。鉉字寶臣,廬州(安徽合肥)人。他根據《文苑英華》選的《唐文粹》,「文賦惟收古體,而四六之文不錄;詩歌亦惟古體,而五七言近體不錄」(《四庫總目提要》)。還特別立了「古文」一門,以示接受韓柳的古文概念和傳統。更著名的是穆修(‧—
1032)。修字伯長,鄆州(山東鄆城)人。他繼承柳開的步調,當西崑體風靡一時之際,不顧流俗的詆毀,刻印韓柳集數百部在京師出售,以提倡韓柳文自任,對後來的詩文革新運動起了先驅的作用。但他和柳開一樣,創作成就不高。
當西崑派詩人酬唱方酣、影響愈來愈大的時候,宋真宗于祥符二年(
1009)下詔復古,指斥「近代以來,屬辭多弊,侈靡滋甚,浮艷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競雕刻之小巧」;告誡「今後屬文之士,有辭涉浮華,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復古風」(《徂徠先生全集·祥符詔書記》)。統治者這個詔令是由於楊億、劉筠的「唱和宣曲詩,述前代掖庭事,辭多浮艷」,旨在維護名教而發的,但客觀上也打擊了西崑派,推動了詩文革新運動。到了仁宗即位,歐陽修、尹洙、石介、梅堯臣、蘇舜欽等登上文壇的時候,他們繼承並發展了柳開以來的復古主義傳統,把詩文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節 歐陽修與詩文革新運動
歐陽修(
1007—
1072),字永叔,廬陵(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很貧窮,母親用荻桿畫地教他識字。二十四歲中進士後,在西崑派文人、西京留守錢惟演的幕府裡,開始和尹洙、梅堯臣等互相師友,唱和詩歌並提倡古文,逐漸成為著名的文章家和文壇領袖。他一生作過朝廷和地方的許多官職,也是北宋中葉重要的政治人物。
當歐陽修登上文壇和仕途的時候,北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都日趨嚴重,統治階級內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呂夷簡為代表的保守派鬥爭異常激烈,歐陽修堅決地站在范仲淹的一面,關切國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責那些「先榮而飽」的人不知為天下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而能憂天下的人「又皆遠賤」(《讀李翱文》)。他指出王朝誘民、兼併、徭役等大弊(《原弊》),主張輕賦稅、除積弊,實行「寬簡」的政治。由於他直言敢諫,屢曹誣陷和貶斥。但由於他政治上、文學上的才能為王朝所重視,貶官不久,往往又得到起用。他早年敵視王倫、王則等的起義,表現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動立場;後來官越做越高,名越來越大,政治上傾向保守,因此反對王安石的「新法」。
歐陽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對保守派的鬥爭,和他在文學上提倡詩文革新對西崑派的鬥爭,是互相呼應的。范仲淹在天聖三年(
1025)提出的改革時弊的主張,就包括對文風的改革。他強調文章和社會習尚的關係,認為「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因此,他建議統治者「可敦諭詞臣,興復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奏上時務書》)。宋仁宗後於天聖七年(
1029)下詔書,指責文士著作,「多涉浮華」,並認為「文章所宗,必以理實為要,……庶有裨于國教,期增闡于儒風」(《宋會要輯稿》)。可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詩文革新運動,正是由上而下,適應當時政治運動的要求而產生併為其服務的。也因為這樣,所以歐陽修在嘉右二年(
1057)知貢舉時,就通過科舉考試來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排斥了繼西崑派氣焰被打擊後而起來的「險怪奇澀之文」,使「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宋史·本傳》)。至于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人的詩文,名重一時,也和他的揄揚提拔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