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9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92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92頁

朗讀:

古文運動所以在中唐這個特定的歷史時代發生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客觀的現實社會條件。天寶以來,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等人的復古主義思潮,就和安史之亂的現實有關。安史亂後,大唐帝國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貞元、元和時期,號稱「太平」和「中興」,實際藩鎮割據的嚴重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而且佛道二教盛行,僧尼道士已成為一種特殊勢力,他們「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唐會要》卷四七),不但和廣大人民有矛盾,而且由於「使農夫士女墮業以避役,故農夫不勸,兵賦日屈」(《唐書·李叔明傳》),也和唐王朝的利益發生矛盾。但是貞元時期二十年苟安的太平,不僅使搖搖欲墜的唐王朝得到了暫時的穩固,而且在唐王朝的統治區內也恢復並發展了生產,因而也給統治階級帶來了「中興」的希望。以韓愈為代表的復古主義思潮,在貞元時期發展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正是從意識領域內來輓救這個嚴重的危機,促進「中興」局面的出現,從而加強和鞏固唐王朝統一的封建帝國統治。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除軍閥大地主外,它確是反映了廣大階層人民的現實要求的。韓愈打着復古的旗幟,主張恢復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反對佛道二教,來整飭社會風尚。他清楚地認識到:人們對儒家所謂「君臣之大義」、「夷夏之大防」發生了動搖,就意味着封建等級制度的破壞,就意味着統一帝國的封建統治走向衰落和崩潰。他所寫的《原道》、《原性》、《原人》等篇,就是他所試圖建立的理論體系的重要論著。在這些論著中,韓愈着重提出並論述了與佛老尖鋭對立的儒家之「道」,這個「道」,是歷聖相傳、有其悠久的傳統的,也就是以孔孟儒家為正宗的封建思想體系。

韓愈要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而六朝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已經成為表達思想內容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開展一個文體革新運動,也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古文,指漢以前的散體文,不僅語言長短不拘,抒寫自由,便于表達現實生活內容,而且它本來是載道的,因而也便于學習和宣揚儒家之道。所以韓愈提倡古文總是和學習古道聯繫在一起的。他說:「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又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顯然韓愈學古文是為了學古道,換句話說,要學古道就必須學古文。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這就是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的基本內容。這裡應該指出,柳宗元雖也主張文以「明道」,但在「道」的具體內容上,是和韓愈不盡相同的。韓愈所謂「道」,多倫理性質,他的「傳道」文章封建色彩較重。柳宗元雖也談儒道,同樣是為封建地主階級說教,但他的唯物論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張卻是很突出的。


  

韓派古文家和柳宗元關於文體革新的理論,是古文理論的精華。他們的文體改革是建立在散文傳統的繼承和革新的基礎上的。韓愈首先強調作家的修養。他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養。對於文學語言,韓愈重視在繼承散文傳統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和創造,堅決反對模擬抄襲的不良文風。他主張學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指出「惟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樊紹述墓誌銘》)。他還認為運用語言,必須「文從字順」,即合乎自然語氣。而且要從實際出發,「因事陳詞」,使「文章言語,與事相侔」;還必須做到「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其事信,其理切」(《上襄陽于相公書》)。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