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26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26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26頁

朗讀:

此書自唐初李善加以註釋後,就得到廣泛的流傳,唐以後的文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杜甫教育他的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宋人諺語也說:「文選爛,秀才半」(陸游《老學庵筆記》),可以看出它在後代的廣泛影響。後代文人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註釋,形成「選學」,也不是偶然的。

徐陵在梁朝編成的《玉台新詠》,是一部現存的較早的詩歌總集。雖然所收的詩只限于「艷歌」,有明顯的侷限性,但其中保存了《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及其他的一些民歌,還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小結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古詩的發展尤為突出。它從建安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的努力,不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也不斷提高,並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古詩興盛的時期。七言詩也在這一時期確立下來。魏曹丕已有完整的七言詩。到了宋鮑照,更採用這種形式多方面反映現實生活,並改變曹丕的連句韻為隔句韻,在藝術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從而確立了它在詩壇的地位,對後來詩歌有廣泛的影響。建安詩人已重視文采,晉宋詩人更發展了對偶,齊梁時沈約等人進一步提出了四聲八病的規格,產生了「永明體」這種新體詩。它是我國律詩的開端,經過庾信等人的努力,便具備了後來各體律詩的雛型。所有這些詩歌上的成就都為唐詩的發展和繁榮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從西晉以來,由於門閥士族壟斷了文化,一般說來,文學離開人民生活較遠,這就特別顯出了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可貴。它繼承了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表現了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愛憎。南朝民歌清麗婉轉,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純潔真摯的愛情生活,具有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北朝民歌粗獷剛健,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深重的苦難。《木蘭詩》更是一首傑出的敘事詩。它在創作方法上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它的出現充分顯示了人民的高度的藝術天才。在詩體方面,南北朝民歌還開創了五、七言絶句體,成為後來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

賦在這一時期,雖然數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漢賦那樣統治文壇的地位。在眾多抒情詩人的影響下,抒情小賦跟着發展。它擺脫了漢代大賦鋪張堆砌的習氣,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賦的藝術感染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進步。這一時期出現了王粲、鮑照、江鮑等人一些有名的小賦作品。但在駢文不断發展的情況下,賦逐漸發展為駢賦,已與駢文十分接近。多數的駢賦作品只追求形式美,缺乏思想內容,表現了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

散文是這一時期最不發達的文體。只有魏晉散文,自然通脫,清新雋永,雖然數量不多,卻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代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在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的影響下,散文漸為駢文所代替,除小說及歷史、地理等著作外,駢文几乎統治了整個文壇。駢文雖也有少數篇章具有一定思想意義和較高的藝術水平,但主流卻是形式主義的。直到中唐古文運動興起後,駢文的統治才被打垮。

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志怪小說和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小說。它們雖然只是隨筆雜記,並非有意識的創作活動,但也有較完整的故事和一些生動的描寫,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志怪小說中的民間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藝術成就也更高。這就使我國小說粗具規模,對後來的小說、戲曲產生很大的影響。


  
《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專著的出現,體現了這時期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成就。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它不僅是空前的,後來也難與媲美。它們由單篇而發展到整部的著作,由一般的文學批評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的建樹。《文心雕龍》和《詩品》尤其標志著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發展的高峰。特別是《文心雕龍》,其理論內容不僅對後代作家有深刻影響,而且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也仍有它的正確性。


第三節 軼事小說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