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10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文學史

第110頁 / 共471頁。

雖是平常留別朋友的詩,卻「情辭宛轉,淺語俱深」(沈德潛《古詩源》)。他也有一些寫景名句,如「岸花臨水發,江燕繞牆飛」(《贈諸游舊》),「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慈姥磯》)等。

陰鏗(生卒年不詳),字子堅,是陳朝著名詩人。詩的風格近似何遼。例如:


  

夜江霧裡闊,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識火,驚鳧但聽聲。勞者時歌榜,愁人數問更。

——《五洲夜發》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潮落猶如蓋,雲昏不作峰。遠戍惟聞鼓,寒山但見松。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晚出新亭》

何遜和陰鏗都善寫新體詩,在斟酌音韻詞句上用過苦功。陰鏗新體詩,尤近唐人律詩,上引後一首就是明證。所以杜甫自述作詩甘苦時曾說「頗學陰何苦用心」。




第五節 庾信及北朝詩人

南北朝時代,傳統文學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樂府民歌外,文人詩壇一直是比較荒涼的。北魏末至北齊時期,出現了號稱北朝三才的溫子升、邢邵、魏收,但他們的詩文基本上是規撫齊梁的沈約、任昉,沒有什麼創造。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給北朝詩壇帶來了轉機。他一方面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產和新的成就帶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詩歌腐化浮艷的內容,創造了新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父親是梁代著名宮庭文人庾肩吾。他自幼聰敏,博覽群書,尤好左傳。十五歲作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十九歲作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他們父子和當時也在東宮任職的徐摛、徐陵父子都深得蕭綱的寵信,並且是蕭綱所倡導的宮體詩的重要作家,當時號稱「徐庾體」。侯景之亂,他任建康令,全軍潰退,潛奔江陵。梁元帝承聖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當時西魏大軍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長安,屈仕敵國。以後又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位雖高,心裡卻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國。後來陳朝請求北周放他回國,北周因為愛惜他的文才,不肯放還。終於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個宮庭的文學侍臣。他前期保留下來的少數詩中,像《詠舞》、《奉和示內人》等,都是色情內容的作品,其他的詩也是形式綺艷,內容空洞和奉和、應制之作,其中縱有少數佳句如「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奉和山池》),顯示了一點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寫過「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折楊柳》)的蕭綱究竟高明多少。他到北朝以後,也寫過少數的奉和應酬、宮體色情的詩,但這些詩顯然已經不能代表他後期詩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節于敵國,是他生活、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也是他詩賦內容風格發生變化的轉折點。他的名作《擬詠懷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後期的生活、思想、感情。這些詩並非一時之作,內容相當豐富深刻。在第一首裡,他自敘了作詩的心情:

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涸鮒常思水,驚飛每失林。風雲能變色,松竹且悲吟。由來不得意,何必往長岑‧


  
詩中涸鮒思水,驚鳥失林,風雲變色,松竹悲吟,說明了他失去故國的處境以及悲涼沉痛的心情。在第二十首裡,他更以無比沉痛的詩筆解剖了自己的痛苦:

在死猶可忍,為辱豈不寬‧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雖可熱,其心常自寒。……

這種因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熱心寒的心情,經常折磨着他,在他的《擬詠懷》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詩裡經常流露出來。

他詩裡還反覆地傾訴了對故國的深沉懷念。這也是他《擬詠懷》的中心主題。例如第十一首:

搖落秋為氣,淒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這首詩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敗亡的悲劇。三、四兩句,寫的是南朝人民在國破家亡後被西魏俘擄、屠殺的悲慘情景。《南史‧元帝紀》說,江陵陷落後,西魏「乃選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小弱者俱殺之」。詩人雖然不敢明言,但是從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冤痛悲愴的哭聲中,我們可以想見北朝統治者的殘酷罪行。直虹、長星兩句,寫梁元帝的兵敗情景,也有很強的暗示力量。最後兩句,感慨梁朝君臣只顧眼前享樂,不服國家安危,心情也極為沉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