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墨子名翟,魯人,年代略後於孔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在許多問題上同儒家尖鋭對立,故遭到孟子強烈反對。墨子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他的中心思想是「兼愛」。他的「兼愛」和「非攻」的主張,在「強劫弱」、「眾暴寡」的春秋戰國之際,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不過他從主觀願望出發,要求統治階級「兼愛」人民,是不可能的。書中《七患》、《辭過》、《節用》等篇指出天下亂源在於統治階級「單(殫)財勞力,奢侈無度」,深刻地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尚同》、《天志》、《明鬼》等篇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墨子》一書也是弟子所記,故多稱「子墨子」。文章質樸,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很強,善於運用具體的事例進行說理,從具體問題的爭論進而為概括性的辯難,這是說理文的一大進展。《兼愛》、《非攻》等篇層層推演,由小及大,以此例彼,例如說:「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非攻》上)以下再從攘人犬豕鷄豚說到攻國,都是虧人自利的事。既是說理,又是譬喻,雖語言質而不華,卻極為明白易懂。有些文章如《耕柱》、《貴義》、《公孟》等篇還保存語錄體對話形式。
《孟子》是記孟子言行的書。孟子(前
370‧-前
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孔子以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很尊禮他,但亦終不見用。於是歸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孟子卒,門人萬章、公孫丑之徒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別有《外書》四篇,久佚不傳。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是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體內容是「省刑罰,薄稅斂」,使民有「恆產」,「養生送死無憾」。他主張恢復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實際是要實行一夫授田百畝的小農經濟。這些就是他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曾告梁惠王說:「仁者無敵。」又告齊宣王說:「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以上《梁惠王》上)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他就隨時啟發他們去愛人民、爭取人民。在具體措施上要「與民偕樂」,「與民同樂」,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而且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以上《梁惠王》上、下)。因此,他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齊宣王問湯武放伐之事,懷疑臣不可以弒君。孟子則直告以「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這些話在當時看來,都是極其大膽的,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他的言論和主張也還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例如他既強調王政以民為本,又說:「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離婁》上)他重視人民,卻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所以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又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以上《滕文公》上)他不但把勞心和勞力對立起來,而且強分高低,為封建統治階級剝削人民製造藉口。這對後世有極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