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道德經註譯 - 36 / 69
中國哲學類 / 老子 / 本書目錄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36頁 / 共69頁。

 大小:

 第36頁

朗讀: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於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後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並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裡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裡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43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②,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註釋]

1、馳聘:形容馬奔跑的樣子。

2、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引語]

本章和十二章同樣,都是講人之尊嚴的,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又講了「不言」的教誨、「無為」的益處。此意貫穿于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東西裡面,蓄積着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於「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評析]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除本章論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節裡也多所論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侷限于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德經》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概念。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如果我們深入一個層次去考慮問題,就會發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並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這是深刻的辯證法的智慧。因此,發現了「柔弱」方面的意義是老子的重大貢獻。

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①?得與亡孰病②?甚愛必大費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註釋]

1、多:輕重的意思;貨,財富。

2、得:指名利;亡,指喪失性命;病,有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