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1),曰:「吾及親仕(
2),三釜而心樂(
3);後仕,三千鐘而不洎(
4),吾心悲。」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5)?」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
6),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7)。」
【譯文】
曾參第二次出來做官內心感情較前一次又有了變化,說:「我當年做官雙親在世,三釜微薄的俸祿也令人感到快樂;自那以後再次做官,三千鐘的豐厚俸祿也趕不上贍養雙親了,所以我心裡很悲傷。」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像曾參這樣至孝的人,可以說是沒有牽掛俸祿的過錯吧?」孔子說:「曾參的心思已經跟俸祿聯繫起來了。如果內心沒有牽掛,會出現悲傷的感情嗎?對待俸祿心無所繫的人他們看待三釜乃至三千鐘,就像是看待雀兒和蚊虻從眼前飛過一樣。」
第
192講: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
1):「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
2),二年而從(
3),三年而通(
4),四年而物(
5),五年而來(
6),六年而鬼入(
7),七年而天成(
8),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9)。」
「生有為,死也(
10),勸公(
11)。以其死也,有自也(
12);而生陽也(
13),無自也。而果然乎(
14)?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
15)?天有曆數(
16),地有人據(
17),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
18)?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譯文】
顏成子游對東郭子綦說:「自從我聽了你的談話,一年之後就返歸質樸,兩年之後就順從世俗,三年豁然貫通,四年與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靈會神悟,七年融于自然,八年就忘卻生死,九年之後便達到了玄妙的境界。」
東郭子綦說:「生前馳逐外物恣意妄為,必然要走向死亡,勸誡人們事事求取平正。生命的終結,有它一定的原因;可是生命的產生卻是感於陽氣,並沒有什麼顯明的跡象。你果真能夠這樣認識人的生與死嗎?那麼生與死何處算是適宜?又何處不算適宜呢?天有日月星辰和節氣的變化,地有人們居住區域和寓所的劃分,我又去哪裡追求什麼呢?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生命的歸向與終了,怎麼能說沒有命運安排?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生命的起始與形成,又怎麼能說存在命運的安排?有時候可以跟外物形成相應的感召,怎麼能說沒有鬼神主使呢?有時候又不能跟外物形成相應的感召,又怎麼能說是存在鬼神的驅遣呢?」
第
193講:
眾罔兩問于景曰(
1):「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2),向也括而今也被發(
3),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
4),奚稍問也(
5)!予有而不知其所以(
6)。予,蜩甲也(
7),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吾屯也(
8);陰與夜,吾代也(
9)。彼吾所以有待邪(
10)?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
11)!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
12)。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譯文】
影外的微陰向影子問道:「你先前低着頭現在仰起頭,先前束着髮髻現在披着頭髮,先前坐著現在站起,先前行走現在停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影子回答:「我就是這樣地隨意運動,有什麼可問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就如同寒蟬蛻下來的殻、蛇蛻下來的皮,跟那本體事物的相似卻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與陽光,使我聚合而顯明;陰與黑夜,使我得以隱息。可是有形的物體真就是我賴以存在的憑藉嗎?何況是沒有任何依待的事物呢!有形的物體到來我便隨之到來,有形的物體離去我也隨之離去,有形的物體徘徊不定我就隨之不停地運動。變化不定的事物有什麼可問的呢?」
第
194講:
陽之居南之沛(
1),老聃西遊于秦(
2),邀于郊(
3),至于梁而遇老子(
4)。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舍(
5),進盥漱巾櫛(
6),脫屨戶外(
7),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
8),是以不敢。今閒矣,請問其過。」老子曰:「而睢睢盱盱(
9),而誰與居?大白若辱(
10),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容曰(
11):「敬聞命矣!」其往也(
12),舍者迎將(
13)。其家公執席(
14),妻執巾櫛(
15),舍者避席,煬者避灶(
16)。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