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詳解 - 59 / 161
中國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詳解

第59頁 / 共161頁。

 大小:

 第59頁

朗讀: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①。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②,立而問焉③,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④,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⑤?無落吾事⑥!」俋俋乎耕而不顧⑦。

【註釋】


  

①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

②下風:下方。

③焉:用同於「之」。

④勸:勸勉。

⑤闔(h • é):通作「盍」。怎麼不的意思。

⑥無:毋,不要的意思。落:荒廢。

⑦俋俋(y • ì):用力耕地的樣子。

【譯文】

唐堯統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而去從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見他,伯成子高正在地裡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着問伯成子高道:「當年堯統治天下,先生立為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可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來從事耕作。我冒昧地請問,這是為什麼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不須獎勵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須懲罰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賞罰的辦法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後世之亂也就從此開始了。先生你怎麼不走開呢?不要耽誤我的事情!」於是低下頭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54講:

泰初有無①,無有無名;一之所起②,有一而未形③。物得以生④,謂之德;未形者有分⑤,且然無閒⑥,謂之命;留動而生物⑦,物成生理⑧,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⑨,謂之性。性脩反德⑩,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11);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12),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13)。

【註釋】

①泰:同「太」。初:始。在莊子的哲學觀念中,宇宙產生於元氣,元氣萌動之初就叫做太初,因而「泰初」也就是宇宙的初始。

②一:混一的狀態,指出現存在的初始形態。

③未形:沒有形成形體。

④得:自得。「物得以生」是說萬物從渾一的狀態中產生,即所謂自得而生,外不借助於他物,內不借助于自我,不知所以產生而產生。

⑤未形者:沒有形成形體時。分:區別,指所稟受的陰陽之氣不盡相同。

⑥閒(ji • àn • ):「閒」字之古體,今又簡化為「間」,指兩物之間的縫隙。

⑦留:滯靜,與「動」相對應。陰氣靜,陽氣動,陰陽二氣之滯留和運動便產生物。一說「留」講作「流」,「留動」亦即運動。

⑧生理:生命和機理。

⑨儀則:軌跡和準則。

⑩脩:同「修」,修養。


  
(11)喙(hu • ì):鳥口。

(12)緡緡(m • ín • ):泯合無跡的樣子。

(13)大順:指天下回返本真之後的自然情態。

【譯文】

元氣萌動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於「無」,而沒有存在也就沒有稱謂;混一的狀態就是宇宙的初始,不過混一之時,還遠未形成各別的形體。萬物從混一的狀態中產生,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體時稟受的陰陽之氣已經有了區別,不過陰陽的交合卻是如此吻合而無縫隙,這就叫做天命;陰氣滯留陽氣運動而後生成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這就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軌跡與法則,這就叫做本性。善於修身養性就會返歸自得,自得的程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同於太初之時。同於太初之時心胸就會無比虛豁,心胸無比虛豁就能包容廣大。混同合一之時說起話來就跟鳥鳴一樣無心於是非和愛憎,說話跟鳥一樣無別,則與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麼不露蹤跡,好像矇昧又好像是昏暗,這就叫深奧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歸於自然。

55講:

夫子問于老聃曰①:「有人治道若相放②,可不可③,然不然④。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⑤。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⑥。執留之狗成思⑦,猿狙之便自山林來⑧。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⑨,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⑩。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11)。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12)。」

【註釋】

①夫子:這裡指孔丘。

②放:背逆。

③前:「可」字是意謂性用法,全句是說,把不能認可的看作可以認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