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詳解 - 55 / 161
中國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莊子詳解

第55頁 / 共161頁。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①;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②;人卒雖眾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於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無為也,天德而已矣⑥。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⑧,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者應備⑨。故通於天下者,德也⑩;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12),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14)。《記》曰(15):「通於一而萬事畢(16),無心得而鬼神服。」


  

【註釋】

①化:變化,運動。均:均衡,這裡指出於自然。

②治:這裡指萬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

③人卒:百姓。

④原:本原。德:自得,即從道的觀念出發對待自我和對待外物的順任態度。

⑤玄古:遙遠的古代。君:用如動詞,「君天下」即君臨天下,統馭天下。

⑥天德:聽任自然,順應自得。

⑦道:莊子筆下的「道」常常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歸根結蒂是沒有區別的,齊一的;一是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非人為所能改變。這裡側重後一含意。言:名,稱謂;古人認為能言者必須名分正,名分正方纔有談論的可能。

⑧分:職分。

⑨汎:「泛」字之異體。「汎觀」即遍觀。備: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

⑩本句連同下一句,有的藏本為三個分句:「故通於天者,道也;順于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義也」,就句間關係和所述內容的前後因果看,分述于「道」、「德」、「義」三句更為合理些。然這裡的注和譯仍從舊本。

(11)事:指萬事萬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

(12)兼:並同,合于;這裡含有歸向的意思。

(13)畜:養育。

(14)淵:水深的樣子。「淵靜」指深沉清靜,不擾亂人心。


  
(15)記:舊注指一書名,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

(16)一:這裡實指道。

【譯文】

天和地雖然很大,不過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卻是均衡的;萬物雖然紛雜,不過它們各得其所歸根結蒂卻是同一的;百姓雖然眾多,不過他們的主宰卻都是國君。國君管理天下要以順應事物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說,遙遠的古代君主統馭天下,一切都出自無為,即聽任自然、順其自得罷了。

用道的觀點來看待稱謂,那麼天下所有的國君都是名正言順的統治者;用道的觀點來看待職分,那麼君和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分明了;用道的觀念來看待才幹,那麼天下的官吏都盡職儘力;從道的觀念廣泛地觀察,萬事萬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貫穿于天地的是順應自得的「德」;通行于萬物的是聽任自然的「道」;善於治理天下的是各盡其能各任其事;能夠讓能力和才幹充分發揮的就是各種技巧。技巧歸結於事務,事務歸結于義理,義理歸結于順應自得的「德」,「德」歸結于聽任自然的「道」,聽任自然的「道」歸結於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說,古時候養育天下百姓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深沉寧寂而人心安定。《記》這本書上說:「通曉大道因而萬事自然完滿成功,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貼服。」

49講:

夫子曰①:「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②!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③。無為為之之謂天④,無為言之之謂德⑤,愛人利物之謂仁⑥,不同同之之謂大⑦,行不崖異之謂寬⑧,有萬不同之謂富⑨。故執德之謂紀⑩,德成之謂立(11),循于道之謂備(12),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13),沛乎其為萬物逝也(14)。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15),不利貨財(16),不近貴富(17);不樂壽(18),不哀夭;不榮通(19),不醜窮(20);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21),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22)。顯則明,萬物一府(23),死生同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