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238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238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238頁

朗讀:

孔子說:「成績即使像螞蟻洞口的小土堆一樣微小,但只要向前進取,我就讚許他;成績即使像大土山一樣大,但如果停止不前了,我就不讚許了。現在有些人學到的東西還不如個贅疣,卻自滿自足地想做別人的老師。」

573講:


  

288孔子南適楚,厄于陳、蔡之間(1),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椹(2),弟子皆有饑色。子路進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

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幹不見剖心乎(3)!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4)!女以諫者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5)!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眾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於深林(6),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7),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孔子曰:「由!居!吾語女。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曹(8),越王勾踐霸心生於會稽(9),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10)。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11)。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12)?」

【註釋】

(1)厄于陳、蔡之間:見2511注(1)。陳:陳國,在今河南淮陽和安徽亳縣一帶。蔡:蔡國,

在今河南新蔡和安徽鳳台一帶。(2)藜:一種野菜,初生時可食。羹:用肉或菜煮成的帶汁的食物。糂

(s • 3n • 傘):同「糝」(s • 3n • 傘),把米攙入羹中。(3)王子比干:見815注(8)。(4)關龍逢:見213

注(1)。(5)伍:《集解》作「吳」,據世德堂本改。伍子胥:見132注(8)。磔:見189注(9),此

指碎屍。相傳伍子胥被賜劍自殺後,頭被割下掛在吳國國都的南城樓上,屍體被拋入江中,參見《吳

越春秋》。姑蘇:地名,在今江蘇蘇州市。(6)芷(zh • !止):香草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白芷。

(7)其:見924注(44)。(8)重耳:見114注(8)。由於晉獻公聽信了驪姬的讒言要殺重耳,所以他出

亡。他流亡時曾到了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經過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並

列相連,於是讓他洗澡而去偷看他的肋骨。這一無禮舉動,激怒了重耳。曹國大夫僖負覊之妻當即看

出重耳將稱霸諸侯。參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周代諸侯國,位於今山東定陶縣西。(9)勾踐: 見114注(8)。會稽(ku • 4ij • 9快機):指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縣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攻入

越國,越王勾踐逃奔而被圍困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嚭向夫差求和而成,其後臥薪嘗

膽,發憤圖強,任用范蠡、文種等人,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了吳國,成就了霸業。會稽山很大,勾


  

踐被困之處,相傳在今浙江諸暨縣城關鎮南約17公里處的勾嵊山(屬會稽山)。(10)齊桓公小白:見

71注(4)。莒(j • (舉):周代諸侯國,在今山東莒縣一帶。霸心生於莒:參見71注(5)。小白在莒

國可能也受到了無禮的待遇,參見章炳麟《春秋左傳讀》。(11)佚(y • @義):通「逸」,奔逃。(12)

庸安:怎麼。「庸」與「安」同義。得:得意,指上文所說的「不困」、「意不衰」、「心不惑」。

桑落:在此語意雙關,字面上指葉子枯落的桑樹,實際上喻指困窘的處境。

【譯文】

孔子向南到楚國去,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吃熟食,野菜羹中不攙一點米,學生們都有挨餓的臉色。子路前來問孔子說:「仲由我聽說:『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報答他;作惡的人,上天用災禍報復他。』現在先生積累功德、不斷奉行道義、懷有美好的理想,行善的日子很久了,為什麼處境這樣窘迫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