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迨:通「怡」,喜愛。(
4)雖:當為「離」字之誤。走:奔跑。輟(chu • ^綽):停止。(
5)雷鼓:古祀
天神時所用鼓,八面(一說六面)。(
6)使者:指心思用在正道上的人,即下文的「德道主人」。(
7)
德:通「得」。
【譯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個局部所矇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來,在偏見與大道理兩者之間拿不定主意就會疑惑。天下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正確原則,聖人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思想。現在諸侯各國的政治措施不同,各個學派的學說不同,那麼必定是有的對、有的錯,有的能導致安定、有的會造成混亂。搞亂國家的君主,搞亂學派的學者,這些人的真心沒有不想找一條正道來為自己服務,只是由於他們對正確的原則既嫉妒又帶有偏見,因而別人就能根據他們的愛好去引誘他們。他們偏愛自己平時積累的學識,只怕聽到對自己學識的非議。他們憑自己所偏愛的學識去觀察與自己不同的學說,只怕聽到對異己學說的讚美。因此,他們與正確的治理原則背道而馳了卻還自以為是、不能勒馬。這難道不是被事物的一個局部所矇蔽而失去了對正道的追求嗎?如果心思不用在正道上,那麼白的黑的就是擺在面前而眼睛也會看不見,雷鼓就在身旁敲擊而耳朵也會聽不進,何況對那些被他們視為異端的用心于正道的人,就更看不見,聽不進了。掌握了正確的政治原則的人,搞亂國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難他,搞亂學派的學者在下面非難他,這難道不是很可悲的嗎?
第
326講:
21.
2故為蔽(
1)?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
2);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
3),此心術之公患也。
【註釋】
(
1)故:猶「胡」,何。(
2)淺:淺陋,指見聞少,見
2.
3。(
3)相為蔽:交互造成矇蔽,指一個
側面掩蓋了另一個側面。
【譯文】
什麼東西會造成矇蔽?愛好會造成矇蔽,憎惡也會造成矇蔽;只看到開始會造成矇蔽,只看到終了也會造成矇蔽;只看到遠處會造成矇蔽,只看到近處也會造成矇蔽;知識廣博會造成矇蔽,知識淺陋也會造成矇蔽;只瞭解古代會造成矇蔽,只知道現在也會造成矇蔽。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對立面的,無不會交互造成矇蔽,這是思想方法上一個普遍的禍害啊。
第
327講:
21.
3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
1),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
2),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3)。桀死於亭山(
4),紂縣于赤旆(
5),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鑒於夏桀(
6),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7),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
8),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9)。文王鑒於殷紂(
10),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
11),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
12),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詩》曰(
13):「鳳凰秋秋(
14),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註釋】
(
1)桀:見
1.
14注(
3)。末喜:或作”妹嬉”,姓喜,名妹,有施慶(喜姓之國)之女,夏桀之
妃。相傳夏桀伐有施國,有施人獻妹喜,桀甚愛之。後來桀又伐岷山,岷山人獻琬、琰二女,桀愛二
女而棄元妃妹喜于洛,妹喜便與伊尹勾結而致使夏桀滅亡。參見《國語·晉語一》、《竹書紀年》卷
上。斯觀:人名,夏桀的佞臣。知:知遇,賞識。關龍逢(p •
2ng • 龐):又作「關龍逄」,傳說是夏朝
的賢臣。夏桀無道,為酒池、糟丘。關龍逢竭力勸諫,桀囚而殺之。參見《韓詩外傳》卷四。(
2)紂:
見
1.
14注(
1)。妲(d •
2達)己:姓己,名妲,有蘇氏(己姓之國)之女。紂伐有蘇,有蘇氏把妲己嫁
給紂,妲己得寵,與膠鬲勾結而使商紂滅亡。飛廉:商紂王的佞臣,有勇力,善奔走。微子啟:見
15.
5
注(
7)。(
3)九牧:九州的長官,此指代九州。虛:同「墟」,這裡用作使動詞。宗廟:天子、諸侯祭
祀祖先的處所,它象徵著國家政權。(
4)亭山:當為「鬲山」之誤,即歷山,又稱歷陽山,在今安徽和
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桀被流放於此。(
5)縣:古「懸」字,掛。旆(p •
8i • 沛):古代豎掛的旗幟下邊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