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良的父親張平,他曾任韓釐王的宰相。奉陽:即奉陽君,戰國時趙國趙肅侯的弟弟,曾任趙相。孟嘗:
即孟嘗君,見
11.
5注(
4)。(
13)管仲:見
7.
2注(
2)。咎(ji • )舊)犯:「咎」通「舅」。春秋時晉國
人,名狐偃,字子犯,他是晉文公重耳之舅,故稱「舅犯」。他隨重耳出亡十九年,並助重耳回國即
位,輔助文公稱霸。孫叔敖:見
5.
4注(
8)。(
14)伊尹:見
5.
5注(
9)。太公:見
11.
19注(
9)。(
15)
稽:見
12.
3注(
8)。
【譯文】
臣子的類別:有阿諛奉承的臣子,有篡奪君權的臣子,有立功的臣子,有聖明的臣子。對內不能用他來統一民眾,對外不能用他去抵禦患難;百姓不親近他,諸侯不信任他;但是他靈巧敏捷能說會道,善於從君主那裡博得寵幸:這是阿諛奉承的臣子。上不忠於君主,下善於在民眾中騙取聲譽;不顧有利於公家的原則和普遍適用的道義,拉黨結派互相勾結,把封鎖矇蔽君主、圖謀私利作為自己的主要事務:這是篡奪君權的臣子。內足可用他來統一民眾,外足可用他來抵禦患難;民眾親近他,士人信賴他;上忠於君主,下愛護百姓而不懈怠:這是立功的臣子。上能尊敬君主,下能愛護百姓;對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他如影隨形馬上給下民作榜樣;應付突發事件、對待事變,他就像回聲一樣敏捷迅速;推論類似的事物、綜合對照同類的東西,用這種方法來對付變化無常的情況,他的舉措處處能成為準則榜樣:這是聖明的臣子。所以任用聖明的臣子就能稱王天下,任用立功的臣子就會強盛,任用篡權的臣子就會危險,任用阿諛奉承的臣子就會滅亡。阿諛奉承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喪命;篡權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危險;立功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榮耀;聖明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尊貴。齊國的蘇秦、楚國的州侯、秦國的張儀,可以叫做阿諛奉承的臣子。韓國的張去疾、趙國的奉陽君、齊國的孟嘗君,可以叫做篡奪君權的臣子。齊國的管仲、晉國的咎犯、楚國的孫叔敖,可以稱為立功的臣子了。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太公,可以稱為聖明的臣子了。以上這些就是臣子的類別,它是預測國家安危與辨別君主賢不賢的標準,君主一定要謹慎地記住它,並慎重地親自選用大臣,這足可用作參考的準則了。
第
222講:
13.
2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
1),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
2),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
3);有能比智同力(
4),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
5),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6)。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為己賊也。故明君之所賞,暗君之所罰也;暗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伊尹、箕子可謂諫矣(
7);比干、子胥可謂爭矣(
8);平原君之於趙(
9),可謂輔矣;信陵君之於魏(
10),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註釋】
(
1)臧否(z •
1 ngp • !臓匹):好壞。(
2)懼:擔心。「危國家、殞社稷」是「懼」的賓語。(
3)爭
(zh •
8ng • 鄭):同「諍,拚命規勸。(
4)比:合。智:《集解》作“知」,據《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
文改。(
5)強(qi •
3ng • 搶):勉力強求。撟:同「矯」,強行糾正。(
6)拂(b • @弼):通「弼」,匡正,
矯正式的輔助。(
7)箕子:見
8.
15注(
8)。(
8)比干:見
8.
15注(
8)。子胥:姓伍,名員(y • *n • 雲),
字子胥,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奢的次子,受楚平王迫害而逃到吳國,為吳國大夫。他幫助吳王闔閭攻破
楚國,成就霸業。吳王夫差時,他屢次不顧老命極力勸阻夫差,夫差怒,賜劍逼他自殺,結果吳國被
越國所滅。(
9)平原君:即趙勝,戰國時趙惠文王的弟弟,封于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號平原君。
他曾三任趙相。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59年),秦圍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他組織力量堅守,
後又向楚、魏求救。公元前
257年,楚、魏援軍至,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
10)信陵君:即魏無忌,
戰國時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號信陵君。秦圍趙都邯鄲,趙來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救趙,後又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