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6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6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6頁

朗讀:

積聚泥土成了高山,風雨就會在那裡興起;積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而聖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起一步兩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匯積細小的溪流,就不能成為江海。駿馬一躍,不會滿六丈;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於不停腳。雕刻東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邊,那就是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屬和石頭都能雕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塵土,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八隻腳兩隻螯,但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棲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所以沒有潛心鑽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 的功績。徘徊於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于困境。《詩》云:「布穀鳥住在桑樹上,七隻小鳥它喂養。那些善人君子啊,堅持道義一個樣。堅持道義真專一,思想就像打了結。」所以君子學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7講:


  

17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1),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2)。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3)。為善不積邪(4),安有不聞者乎?

【註釋】

(1)瓠(h • )戶)巴:楚國人,善於彈瑟。沈:《集解》作「流」,據《大戴禮記·勸學》改。沈:

同「沉」。(2)伯牙:古代善於彈琴的人。六馬:古代天子之車駕用六匹馬拉;此指拉車之馬。仰秣:

《淮南子·說山訓》高誘註:「仰秣,仰頭吹吐,謂馬笑也。」一說「秣」通「末」,頭。(3)崖,岸

邊。(4)邪(y • 6爺):同「耶」,疑問語氣詞。

【譯文】

從前瓠巴一彈瑟而沉沒在水底的魚都浮出水面來聽,伯牙一彈琴而拉車的六匹馬都抬起頭來咧着嘴聽。所以聲音沒有小得聽不見的,行動沒有隱蔽得不顯露的。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會滋潤;深潭裡生了珍珠,潭岸就不顯得乾枯。是不能堅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沒有積累起來吧!否則,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8講:

18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1),終乎讀《禮》(2);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3)。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4),政事之紀也;《詩》者(5),中聲之所止也(6);《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7)。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8),《樂》之中和也(9);《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註釋】

(1)數:與48「謹守其數」之「數」用法相似,指學習的具體科目。(2)《禮》:漢代稱為《禮

經》,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分禮制的彙編。梁、陳以後稱為《儀禮》。今傳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

經註疏》本。(3)沒:通「歿」。死。(4)《書》:《尚書》,漢以後又稱《書經》,是上古歷史文獻

的彙編。(5)《詩》:漢以後又稱《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6)中聲:和諧的音樂。


  
止:存。(7)大分(f • 8n • 奮):要領,總綱。類:與「法」(規範)同義(參見114注(1)),但它與

「法」字相對使用時,則指法的類屬,即依規範類推出來的具體準則。(8)文:文采,花紋,引申指表

現義的禮儀制度,如表示等級制度的車制、旗章、服飾、各種禮節儀式等等。《韓非子·解老》:“禮

者,義之文也。”(9)《樂》:《樂經》,六經之一,據說它是附於《詩經》的一種樂譜,亡於秦。(10)

《春秋》:是春秋時魯國史官記載當時史事的編年史,相傳孔子曾修訂過。微:精深隱微,此指微言

大義的《春秋》筆法。孔子刪訂《春秋》時,通過隱微精深的語言來隱喻對人事的褒貶。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