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尊奉,擁護。(2)已:不久。(3)有民:民眾。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義。(4)所為:等於說「所以」,這裡是表示攻戰的原因或目的。(5)君之:意思是做他們的君主。(6)私屬:家眾。(7)踰:越過。(8)貶:減少,損減。這裡有除去的意思。(9)邑別居之:意思是設邑落分別居住。十作五官有司:《集解》引《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典司五眾。」又引鄭玄曰:「此殷時制。」作,設置。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司。(
11)「民皆」二句:《詩經》中《周頌·天作》、《魯頌·閟宮》都有歌頌古公亶父(f□,甫)的內容。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1)。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2)?」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3),文身斷髮(4),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5),諸侯順之。
(1)聖瑞:聖人的吉兆。《正義》引《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於酆,止於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按:此屬預言吉凶的讖(chen,趁)緯之言,不可信。(2)其:恐怕,大概。(3)亡:逃走。如:往,到……去。荊蠻:指當時楚地。《正義》:「太伯奔吳,……而云『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指莊襄王子楚)改曰『荊』,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云『蠻』,勢之然也。」蠻:對南方民族的貶稱。(4)文身:用針在身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或幾何圖形,然後塗上顏色。斷髮:截短頭髮。古代吳、越地區有文身斷髮的習俗(5)篤:專一,忠誠。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1),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2),日中不暇食以待士(3),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4)。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1)則:傚法。(2)禮下賢者:對有才德的人謙下有禮。(3)不暇食:顧不上吃飯。暇,空閒。(4)盍:往歸之:何不前往歸附他暱。按:此上二句采自《孟子·離婁上》:「伯夷辟(避)紂,……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盍,何不。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曰(1):「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2),有熊九駟(3),他奇怪物(4),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5)。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6),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7)。紂許之。
(1)譖(zen,怎去聲):進饞言,說人的壞話。(2)文馬:有彩色花紋的馬。《正義》:「按:駿馬赤鬣縞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紂也。」(3)九駟:三十六匹馬。駟,古代一車駕四馬,因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為駟。(4)他奇怪物:其他珍奇、稀有的寶物。(5)因:通過。嬖臣:親信、寵幸之臣。(6)鉞:大斧,古代兵器。(7)炮格:商紂時酷刑之一。《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格烙之法。」
西伯陰行善(1),諸侯皆來決平(2)。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3),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4),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5),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6)。」
(1)陰:暗地裡。(2)決平:決斷,評判。(3)獄:爭訟,官司。(4)畔:田界。(5)恥:以為恥。(6)蓋:大概,大約。受命之君:受天命的君王。意思是說將受天命為帝。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1)。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2)。後十年而崩(3),謚為文王(4)。改法度,制正朔矣(5)。追尊古公為太王(6),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1)《易》:古代占卜的書,今存《周易》,也叫《易經》。八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每個圖形象征一種自然現象:≡乾(天)、≡坤(地)、≡震(雷)、≡兌(澤)、≡離(火)、≡巽(xun,迅。風)、≡坎(水)、≡艮(gen,根去聲。山)。八卦兩兩重迭演為六十四卦。(2)「蓋受命」句:《正義》曰:「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有四十餘國,鹹尊西伯為王。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又:梁玉繩等據《論語·泰伯》孔子說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向紂稱臣)」等記載,以為《史記》此處記載有誤(見《會注考證》引)。譯文從原文並參用《正義》說。(3)後十年:《正義》:「十當為『九』。」(4)謚:古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5)改法度、制正朔:改變殷之法律制度,制定新的曆法,即廢除殷歷,改用周歷。正,一年的開始,即正月。朔,一月的開始,即每月的第一天。正朔就是一年開始的時候。古代改朝換代,都要改法度、制正朔。夏代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後二月,相當於現今陰曆正月)為歲首,殷代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後一月,相當於現今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建子之月(即包括冬至的月份,相當於現今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按:《正義》以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的記載亦誤。(6)「追尊」二句:《正義》引《禮記大傳》云「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認為此二句亦誤。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1),周公旦為輔(2),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3),師修文王緒業(4)。
(1)師:太師,周代輔佐國君的官。(2)輔:天子左右大臣的通稱。《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3)左右:幫助,輔佐。(4)緒業:遺業,事業。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1),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2),載以車,中軍(3)。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4):「齊栗(5),信哉(6)!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7),小子受先功(8),畢立賞罰(9),以定其功。」遂興師十,師尚父號曰:「總爾眾庶(
11),與爾舟楫(
12),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
13),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
14),其色赤,其聲魄雲(
15)。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
16),未可也。」乃還師歸。
(1)觀兵:檢閱軍隊。(2)木主:神主,即牌位。用木做成,書死者謚號以供祭祀。古代帝王出軍、巡狩或去國,載廟主及社主以行。(3)中軍:指置於軍中。(4)諸節:指接受王命的諸官吏。《集解》引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節,符節,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這裡借指王命。(5)齊(zh□i,齋)栗:嚴肅恭敬。齊,莊重、肅敬。栗,威嚴,莊嚴。(6)信:誠實,不欺。(7)先祖:祖先。(8)小子:自謙之辭。(9)畢:盡,完全。十興師:舉兵。(
11)總:聚束,集中。眾庶:眾人,民眾。(
12)與:操,持。楫:船槳。(
13)中流:指渡到河的中央。(
14)流為烏:不斷變化,最後現出烏的形象。流,往來不定或運轉不停。(
15)魄: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云:語氣詞。(
16)女(r□,汝):同「汝」,你,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