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417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儒學案

第417頁 / 共462頁。

中即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也,非天下之至中,不能持天下之至危,然非天下之至微,不足言天下之至中。戒慎恐懼,危微也;慎獨,精一也;致中和,允執中也。若謂心有兩,而以人心與道心對,則將以一去一而為中乎?將盡脫二者之外而為中乎?抑亦參和二者之間而為中乎?吾勿敢信。今以人心為形氣之心,若屬邪妄一邊,殊不知心原無有邪妄的。

如《論語》一書,有四心字,自許以「從心」,許回以「其心」,荷蕢稱「有心」,戒人以「無所用心」是也。《大學》言「正心」,只雲「心不在焉」。《孟子》言「放其良心」,又「陷溺其心」,並未嘗言心有不好的。至于正與不正,便只說胸中,不言及心;小人不善,便只說如見肺肝。


  

後人惟見有氣質之性,故因生出一種形氣之心,與孔、孟心性處頓異。(《中》)

格字諸家訓釋頗異,若以為格非心,則侵誠,且不先知,如何辨得非心出?若以為格式,則侵正修,且不先知,卻認何者是格式?若以為感格,則侵齊治平,且不先知,豈能唸得我所以感格人,人所以感格於我的道理?故知格物是《大學》實功,窮理是格物定論。《易》曰:「君子窮理盡性」,窮理即窮吾性之理也。陽明說致良知,纔是真窮理。(《格物》)

「利義如何辨?」曰:「不為不欲,此義之善也。反是即利。」「不為不欲,又如何辨?」曰:「無為元吾所不為,無慾元吾所不欲,此所謂性善也。吾人只有這一些可以自靠,反求而即得。」(《義利》)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欲人識心,故將惻隱之心指為仁之端,非仁在中,而惻隱之心反為端也。孟子又說「仁義禮智根於心」,若仁在中,而惻隱之心反為端,是應言心根於德,不應言德根於心也。若心根於德,則百方求德,心恐有不真之時;惟德根於心;則一味求心,德自無不真之處,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一書,專為性善說也。然則仁義禮智,可謂非性乎?曰:《中庸》言性之德也,謂之德則可,謂之即性則不可。于文生心為性,惟性善,故心善,心善,故隨所發無不善,而有四端。端者倪也,有端倪不可不窮份量,故須擴充,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擴而充之,便是盡心。

知仁義禮智之根於心,便是知性,若仁在中,而惻隱之心反為端,是應言反求,不應言擴充也。(《四端》)

天理之流行即氣數,元無二也。故善降祥,不善降殃,正「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者也。若小人不知天命,則妄意為之,而未必為,妄意致之,而未必至,而不免行險以僥倖。

萬有不齊之內,終有一定不移之天。天無不賞善者也,無不罰惡者也,人無不好善惡惡者也。故曰「天命之謂性」。(以上《知命解》)

常人不知禍福,只為見善不明。至誠既明善,闢如天下百工技藝,苟一造其至,即成敗得失分數,便可以逆計,無不審。致誠盡民物,窮古今,貫幽明,洞天地,不過若民情日用之在目前,最是了了,又何不先知?

道者至誠知之,人人亦可以與知之者也。非知人所不能知,而以為異也。人不共知,便知到極頭,終是有隔礙處。(以上《先覺辨》)

《大學》一書,無非格物也,豈必另言所謂致知?只是知修身為本,更無別有知處。誠意者,知修身為本,即實修身為善,去不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方是人之一身意為主。今人不把知修身作致知,卻視明明德於天下之外,尚別有一種學術,一番見解,方為致知,所以《大學》不明。(《大學》)

世間人凡有所為,便可見;凡有所言,便可聞。且當其為時,無不欲人見者;當其言時,無不欲人聞者。夫即此欲見欲聞心腸,並可見可聞的事業,其于世能斡旋幾何鬼神?世間伎倆功能,一切超越,而于天載無聲無臭者冥合幽贊。所謂誠者,善是也。

人之仰鬼神,只為能福善禍淫,鬼神之所以福善禍淫,全是一段至善。故福而不敢喜,禍而不敢怨,祈福免禍,而終凜凜不敢必。倘一出乎誠,便入乎偽,偽則感格幾關,自然阻礙,縱有功用,總不出向來見聞窠臼。故德到鬼神作用,纔無蹤跡;至誠到合鬼神精神,纔無滲漏。

(《鬼神》)


  

至誠,誠也;至聖,明也。致曲所以誠,崇禮所以聖也。曲者何?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是也。發育峻極皆此也。

凡禮到委曲至處,便充周布濩,君子以致曲為實心,以崇禮為能事,即覆物、載物、成物之業,俱不出議禮、制度、考文之外也。故聖,誠禮之至也;戒慎恐懼,禮之精也;無忌憚,禮之反也。(《致曲》)

與知之知,即聖人之知;能行之行,即聖人之行。特言愚不肖者,見人人皆可以為聖也。大約聖賢所謂知能,從本根上論,不從枝葉上論,若以枝葉論,而愚不肖有時窮矣。惟以本根論,而率性固未嘗不同也。

(《與知》)

昔人言中,第以為空洞無物而已,頗涉玄虛。但言未發,不及喜怒哀樂,即所謂未發者,亦屬影響,至謂人無未發之時,纔思便屬已發。以予觀之,殊不然。夫人日用間,豈必皆喜怒?皆哀樂?即發之時少,未發之時多。

若今人物交私梏,即發之時少,未發而若發之時多矣。然謂人無未發,則終不可。今無論日用間,即終日默坐清明,無一端之倚着,有萬端之籌度,亦便不可謂之發也。但所謂未發者,從喜怒哀樂看,方有未發。



贊助商連結